2020年07月16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大江北”视角下滁宁产业一体化发展分析研究

李振国

滁州市作为长三角中心区27市之一,近年来与毗邻南京市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大江北”战略实施以来,产业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

一、产业一体化发展内容与特征

产业一体化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核心内容,具有四个方面特征:产业目标一体,产业功能衔接,产业布局协同,产业要素互通。

二、滁宁产业一体化发展现状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战略目标不断聚焦。滁州“东向发展”战略始终未变,“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均提出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同样南京“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江北新区产业协作。

2.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滁州形成了智能家电、先进装备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支柱产业规上企业达1292家。南京坚持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主攻方向,2019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215.8亿元。

3.结构互补不断增强。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2019年两市分别处于“二三一”和“三二一”发展格局,结构互补性较为明显。在产业配套承接方面,推进与“大江北”产业协调配套和错位发展,汊河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铁路客车零部件产业集群,2019年实现产值33.2亿元,增长30%。

4.合作水平不断深化。在创新顶层设计上,印发《2020年宁滁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计划》。在建立合作机制上,与南京构建“决策—协调—执行”三级运作机制。在拓宽合作领域上,滁宁城际滁州段全线开工,大江北“半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医疗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共建共享。

(二)度量与分析

1.按三次产业划分的产业一体化情况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国际工业研究中心关于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研究。2009年—2019年两地系数呈现“U”形走势,说明两地产业结构先呈现互补性增强,后出现较为明显的产业趋同。

2.按行业划分的产业结构转换情况

根据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关于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研究。两地分行业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呈现此消彼长态势,产业结构表现为“水平相似”,分工协作关系尚未完全建立,处于同质化“水平竞争”。

(三)存在问题

1.行政壁垒有待打破。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要素流动障碍依然存在。在合作协调对接方面,“以我为主”现象普遍存在。

2.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产业大而不强,百亿企业仅有2家。产业同质化,毗邻南京的苏滁产业园、滁州经开区等开发区主导产业同质化明显。产业低端化,高新技术企业偏少,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

3.功能布局有待提升。产业链仍不健全,除汊河轨道装备外,其他区域装备制造业配套仍不全面。分工链仍不完善,大产业链下的“垂直分工”尚未形成。创新链仍未形成,科创和产业融合不够深入,创新链尚未形成。

三、“大江北”视角下滁宁产业一体化发展SWTO分析

S(自身优势):区位优势突出;要素优势明显;产业门类齐全。

W(自身劣势):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带动不够;辐射能力不强。

O(外部机遇):政策机遇;市场机遇。

T(外部挑战):外部竞争形势趋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虹吸效应逐步显现。

四、再出发,滁宁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选择

(一)聚焦规划重点,着力在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健全完善规划协调机制,促进地区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协调发展。探索建立规划后评估机制,倒逼规划制定者更加审慎地制定、实施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先试,争取将两个一体化示范区列为国家试点先行先试,纳入省“十四五”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给予政策支持。

(二)找准结构痛点,着力在转型升级上提质提效。着力调存量,统筹推进“1+8”战新基地建设,实施龙头企业、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培育工程。聚力扩增量,围绕六大支柱产业,合理确定产业承接、项目招引重点。全力提质量,确保成功引进一批龙头型、科技型、高成长型项目。

(三)突破布局难点,着力在协同集聚上求新求变。加快毗邻区域产业载体建设,启动两个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实质性建设。立足大产业链下的“垂直分工”,创新发展城际产业链。加快形成城际产业集群。

(四)打通融合堵点,着力在互联互通上共建共享。推进交通互联,加快滁宁城际铁路建设,特别是南京段项目推进力度,争取北沿江高铁合宁段年内开工,建设滁宁第二快速通道。加快要素互通,利用南京市要素外溢的阶段性虹吸效应,促进要素资源城际迁徙。推动服务共享,推进医疗、教育、生态环境、城市化服务等多领域合作,实现滁宁服务共享。

(作者单位:滁州市纪委)

2020-07-1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4082.html 1 3 “大江北”视角下滁宁产业一体化发展分析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