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兵
近日,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正式发布,该标准为各类养老机器人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了基准。对于养老机器人未来发展,业界整体持乐观态度。
我国牵头制定“机器人+养老”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填补了国际空白,这是第一个养老机器人领域的国际标准。这说明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具有引领作用。同时,标准的制定将推动产业的规范化发展,解决之前市场产品良莠不齐的问题,促进企业研发方向的一致性,这也是重要的产业价值。标准引导全球制造商针对老年群体感知、体力、认知衰退等特征开发产品,通过技术手段帮助老年人实现居家独立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维护其尊严和社会融入感。
无论古今,遑论城乡,养老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我国牵头制定该国际标准,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还可能带动国内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标准的内容聚焦于老年人的生理和行为特点,涵盖健康监测、通信支持、家务协助、移动性支持等多个方面,标准有助于提升养老机器人的实际效用,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照料负担,有助于应对全球老龄化挑战,引导全球制造商聚焦老年人需求,提升产品质量,有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该标准的发布不仅是我国科技实力的体现,更通过技术赋能养老产业,为全球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该标准标志着我国在养老机器人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通过标准化降低产品成本和市场准入门槛,使更多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受益于智能化养老服务。
标准推动生产企业建立统一的设计验证流程,促进产品从单一健康监测向复合功能演进,当前头部企业已推出集成用药提醒、康复训练指导、情感交互等功能的第六代产品,服务覆盖率较标准发布前提升37%。应用标准产品的家庭相比传统护理模式,每月可减少人力成本支出约2000元,独居老人意外事故发生率下降62%,助力实现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的“9073”养老格局。
该标准通过统一技术规范,引导全球产业开发更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的产品,预计将推动形成万亿级养老机器人产业新赛道,为全球老龄化社会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尽管养老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但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可能影响其推广和应用,需要更多的政策和法规支持来推动养老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确保其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内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