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7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

孙信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我们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精辟总结,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规律,为我们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历史呈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指导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理论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指明了方向。它提供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之源。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归宿。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汇聚人民的磅礴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强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对实践的理解尤其深刻。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深刻阐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强调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邓小平同志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将科学精神通过实践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发展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就在于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党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具有广泛的包容性。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态度与各民族的特点相融合,善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而不断创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保证了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实践路径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新征程上,必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引领时代、指导实践,在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中统筹大局,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总结规律,在顶层设计和群众首创的结合中把握主动,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坚持“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坚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是内在统一、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为我们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

2025-04-17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9822.html 1 3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