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6日
第A03版:清流

东关往事

□周惟熙

洋桥洞曾是滁州的地标。现在是左右两个桥洞,原来只有南边那个小的。它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一到暴雨来临,往往积水到小腿肚,几天不干,人们就赤脚蹚水渡过。我也蹚过一次。好在天热,没事。

20世纪50年代,我在东关天龙池巷口看见两个军人,骑着枣红色的骏马,由西向东走来。马蹄踏在石路上,发出清脆的哒哒声。我好羡慕解放军,就跟在他们后面走,眼睛眨也不眨地看着。到了洋桥洞,因为桥洞太矮,他们就下了马,牵着马过去。桥洞外人多,他们就一直牵着马,过了五孔桥才上马,一路小跑,向营房奔去。我站在五孔桥头,看着他们矫健的身影渐渐消逝,才恋恋不舍地回去。哦,现在那些追星族不就是这样吗?我是老一代的追星族了。

我在东关,看见过他们几次,有时是三四人骑马路过,我都会跟着走。

那年秋天,我在滁州中学上初三。一天晚上,我们在教室里上晚自习,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喊:“失火了!”我们纷纷跑出教室,只见东方火光一片,火舌直向上蹿,在漆黑的夜空中显得好可怕。有人说:“东关失火了。”我们一起向东关跑去,住校生到宿舍拿脸盆。

一路上都有人向东跑,黑暗中也看不清是什么样的人。过了洋桥洞,迎面火舌冲天。那是供销社的仓库,就在路东,面对铁路。它的南边是小沙河。许多人在来来回回奔跑,用桶和盆从河里取水,再跑过来浇向大火。

这样太慢,也会互相碰撞。有人喊排队。不一会,杂乱的人群排起了三四条“长龙”,每条“长龙”都是双队,一队传送河里来的水,灭火;一队传送空的水桶、脸盆,再到河里取水。我也站在“长龙”里,双手不停地飞快传递。只听见前边有人说“快点,快点!”大约一个小时,火终于扑灭了。

回去后,谁的脸盆,谁的水桶,分不清了,带一个回去就是。第二天听说现场满地都是鞋子,大约是跑丢了的吧,可见当时是多么紧张。

面对灾难,大家的心都往一处想,所有人的劲,都往一处使。丢了鞋,错了盆,谁也没有埋怨。

这就是滁州人!我们可爱的滁州人!

年幼时也坐过火车,忘记是什么样子了。记得是1958年夏天,我们高三的学生集体到蚌埠去参加高考。四个班的学生排队,我们学生手里没有票,检票员一个个点人头,我们有序通过检票口,在站台上候车。站台上也有小卖部,挎着篮子卖吃的,也有卖竹篮、扁子什么的。

我们坐的是慢车,坐了四个小时才到蚌埠,站站停,陈营、沙河集、张八岭都停;要是快车,小站就不停了。

记得在蚌埠,第一天晚上吃馒头,特别白。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人说,大约蚌埠吃的是自来水吧,所以馒头才这么白。后来才知道,那是政府对考生的照顾,专门拨了一批特级白面。

我们睡在三中的大礼堂,第三天考地理。头天夜晚十一点了,地理老师把我们从地铺上叫起来,集合到大礼堂的另一头。他在那里拉起一道道绳索,绳子上挂着他抄写的大字报,把他认为的重点内容都写在上面。他大声朗读,带着我们一遍遍复习。可我只听了一半,就偷偷回去睡下了。

那年,我们绝大部分都考取了高校。

2025-04-1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9765.html 1 3 东关往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