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第二位和第四位。结直肠癌在医学临床上的症状非常隐匿,在病症早期和病症晚期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导致多数患者在确诊结直肠癌时,就已是中期、晚期,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所以,预防结直肠癌显得尤为重要。
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已查明的风险因素如下。
家族遗传因素:此癌症是一种典型的家族聚集性的疾病,家族当中有遗传病史可使其一级亲属的患病风险增加1.76至2.07倍。
肠道炎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有研究数据显示,肠道存在炎症性的患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1.7至2.4倍。
红肉及加工肉制品:长期食用红肉及加工类的肉也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红肉是指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肉;加工类的肉则指的是经过处理加工过的肉,如火腿肠、肉罐头、烟熏肉等。
糖尿病: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也比正常人高1.2至1.4倍。
肥胖:体重指数每增加5千克/平方米,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就会增加5%;每增加10厘米的腰围,便提高2%的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标准偏差越大,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就越高。
吸烟饮酒:吸烟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每天吸烟10根以上会增加7.8%的患病风险。饮酒也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每日摄入10克酒精会增加7%的风险。
结直肠癌的三大症状
结直肠癌和其他癌症相似,在病情早期并不会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只有当肿瘤发展到出现溃疡、感染等不良情况时,才会有相应的症状。
排便习惯的改变:病情早期的症状可能是患者日常的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发生了变化,排便次数多、容易拉肚子或排便困难,有时候拉肚子还会和排便困难交替出现,每次的大便排出量也不多,总是感觉排不尽,肛门存在异常坠胀感,腹部也有痛感等多种症状,大多是由于肿瘤造成的局部压迫。
排泄状态的变化:在结直肠癌出现之前,患者的粪便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粪便突然细,并呈扁平状,排便非常困难,或排出稀便,若肿瘤对血管造成侵犯,那么就会形成溃疡性破裂,粪便的颜色也会变成鲜红或暗褐,常规情况下出血量都不多,但会长期间歇性出现。
腹痛,不舒服: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腹部的各种不舒服感,表现为持续性的腹痛、腹胀,若存在肠梗阻情况,那么腹痛还会继续加重,甚至出现阵发性的绞痛。另外,腹部也可摸到不规则形状且质地较硬的肿块,早期还会存在一定的活动度,但若肿瘤穿破肠壁并出现继发性的感染情况,那么患者则会出现腹部触痛,肿块也变得不能移动,且边界不清晰。
除了上述几种典型的症状外,结直肠癌和其他癌症一样,也会有一系列的全身症状,这是由于肿瘤生长过程中与机体竞争营养所致,也有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严重的还会出现贫血。
结直肠癌的预防
1.一级预防
患者应当调整日常的饮食,多吃含有丰富膳食纤维的蔬果和粗粮,少吃脂肪含量和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如红肉、加工肉等;在饮食上要做到搭配合理、营养丰富,并按时按量,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要吃太多辛辣刺激高油高盐类的食物,每天要喝2500毫升的水。患者还应多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量运动,不仅能减少体脂,还能促进肠道蠕动,使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变短,降低粪便中毒素对肠黏膜的刺激作用,从而达到预防结直肠癌的目的。此外,患者还应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不消沉,不多想,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并懂得正确释放压力。
2.二级预防
患者应当定期体检,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结直肠癌是一种慢性疾病,病情进展缓慢,如果能进行科学的检查,在早期发现,越早开始治疗,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世卫组织建议45岁以上的人群每隔2年就做一次大便隐血检查;超过40岁每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为佳;若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症),建议每隔一到两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在日常生活中,若是出现拉肚子、排便困难等症状,也应当及时治疗,以免出现肠道类慢性疾病的恶变可能。若患者检查出肠道息肉、肠炎等疾病,一定要积极进行治疗。
总之,结直肠癌的防治,不但关系到个人的健康,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通过合理饮食,定期锻炼,定期体检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患病风险。
(天长市人民医院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