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3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加快健全收益保障机制 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

付文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供需,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维护好农民利益。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农业强国建设,事关实现共同富裕。

一、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的重大意义

第一,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存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稳定。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随着人口城镇化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量呈刚性增长趋势,而耕地面积和增收潜力有限,在粮食问题上不可能高枕无忧。再加上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粮食安全这根弦时刻不能松懈,必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第二,事关农业强国建设。强国必先强农。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农民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保障好粮食安全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保障种粮农民收益。

第三,事关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富,农民必须富。保障种粮农民收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是稳住农业基本盘的切实需要,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既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对待,也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强化政策支持。

二、种粮农民收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有所增多,农业灾害风险加大,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长期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依然存在短板,种粮比较效益低。总体来看,种粮成本、粮食价格、粮食产量和经营模式决定种粮农民收益,种粮农民收益不高的主要原因有:高成本、弱质量和低效能。

第一,高成本:粮食种植成本提高。当前,全国有近70%的耕地分散在农户手中。农户经营规模小,粮食生产效益低;传统分散种植模式不利于规模经营和良种良法实施,土地产出率低。此外,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规模逐渐减小,粮食生产成本呈刚性增长态势,粮食种植的物化成本不断增长,导致种粮收益空间被不断压缩,极大影响农民种粮收益。

第二,弱质量:资源要素保障不足。农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差,“靠天吃饭”仍然存在。粮食生产资源要素保障不足,粮食生产生命周期长,不仅受制于土壤条件、技术管理、收获储存,还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处于成长初期,发展不平衡,单体规模偏小、实力偏弱,全产业链收益能力较低,人才不足的短板明显。

第三,低效能:经营方式传统滞后。农户小生产经营普遍存在机械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经营模式滞后于农业现代化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拓展粮食产业新功能的战略要求。就农产品市场而言,分散的小农户经营方式普遍存在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不足、技术更新不足、抵御风险不足等问题,农产品流通渠道存在产销不衔接、流通环节多等问题。从市场功能来看,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制约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政策和市场双轨下培育规模种粮经营主体的范围和力度不够,阻碍粮食增产增收和农民劳动力市场价值实现。

三、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加快构建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需要紧扣粮食增产、增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双赢主线,从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保障等方面破解种粮农民增收致富难题,形成由内而外、由硬件到软件的保障体系,切实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粮食安全之路。

第一,提质:强化要素保障。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大力发展农村道路交通、灌溉工程、电网改造等涉农项目建设与管护,补齐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短板,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基本设施保障。二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坚持“藏粮于技”,强化和统筹粮食生产全产业链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农机智能化转型、普及化应用,形成对粮食全产业链的强大技术支撑。推进良种、良技、良法、良机配套,选育推广高产、优质、高抗、高效的优质品种,提高主导品种覆盖率。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高效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模式,提高粮食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三是推进数字平台建设。推进粮食生产数字平台建设,加大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数字化系统开发应用,拓展数字化技术在粮食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场景,畅通数据服务种粮、储粮、用粮全过程。完善农业农村基础数据库和监管体系,构建覆盖自然资源、种质资源、集体资产、宅基地及农户经营主体的大数据体系。整合政务信息系统,推动数据资源的标准化、集成化,提高数据共享和利用效率,为精准农业政策制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基础。

第二,赋能:完善政策保障。一是优化种粮补贴政策。探索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提高粮食补贴政策的精准度,让实际种粮主体得到补贴资金。补贴方式上要坚持目标导向,提高涉农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实效性。补贴内容上要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探索建立与落实保护耕地责任相挂钩的补贴发放机制。完善农机具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支持力度。二是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稳步提高大宗农产品保险覆盖面,加快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推进农业保险与农业担保、农业信贷等农村金融政策融合发展。优化险种设计和理赔服务,切实增强农民获得感。完善粮食再保险政策和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快构建包括商业险在内的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体系,更好满足粮食规模经营主体多样化的保险需求,尤其要兼顾农户的保险参保率,让农户愿保尽保。三是构建农民职业保障。提高种粮农民的社会待遇,增加种粮农民的职业吸引力,吸引更多年轻力量加入到种粮队伍中。加快制定出台科学、合理、规范的农业从业资格新标准,对农户进行职业资格评价及认定,并对取得新型职业农民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农户在分配相关项目资金、评先选优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第三,增效:创新经营方式。一是推动规模化种植。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在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动农田集中、连片、优质,化解土地碎片化困境,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机器换人”,提高种粮大户生产效率。二是引导一体化经营。推进粮食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提升粮食全产业链水平,大力发展优势粮食加工产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引导规模种粮主体参与粮食产业全链条一体化经营,实现粮食生产由规模扩张向产品增值转变,并同步建立联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开发新业态模式。农业新业态是指多元要素融合而成的不同农产品服务、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现代农业形式更加多样化,创意更加新颖化,大力发展垂直农业、认养农业、康养农业、阳台农业、体验农业等农文旅生态融合发展新模式,拓展粮食生产新功能新价值。

(作者单位:中共琅琊区委党校)

2025-04-03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9311.html 1 3 加快健全收益保障机制 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