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其实是一种“尿酸失控”引发的疾病。人体每天都会产生尿酸,大部分通过肾脏排出,维持平衡。但如果你是个“尿酸生产大户”或“排泄困难户”,血液里的尿酸就会越堆越多。当浓度超标时,尿酸会变成细小的“玻璃碴”(尿酸盐结晶),偷偷钻进关节、软组织甚至肾脏里。这些“玻璃碴”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触发免疫系统的“警报”,引发剧烈的炎症反应,这就是痛风的本质。
痛风最爱盯上谁?
痛风可不是随机攻击的“无差别杀手”,它最爱对以下几类人下手。
1.胖子们注意了
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尿酸产量飙升,排泄变慢。研究发现,BMI超过28的人,痛风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
2.酒桌上的“常客”危险了
酒精尤其是啤酒,堪称“尿酸助推器”。它一边刺激肝脏疯狂生产尿酸,一边让肾脏“罢工”减少排泄。喝得越嗨,痛风的“刀”就悬得越近。
3.海鲜火锅狂热爱好者
海鲜、动物内脏、浓肉汤这些高嘌呤食物,吃进肚子后会变成尿酸。一顿火锅涮毛肚配啤酒,第二天脚趾可能就会“罢工抗议”。
4.慢性病“三高”患者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人群,身体代谢本就“一团糟”,尿酸更容易趁机作乱。
5.长期吃利尿剂的人
某些降压药(如氢氯噻嗪)会减少尿酸排泄,长期服用需要警惕。
6.家族有痛风史的“天选之子”
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痛风,你的患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2至3倍!
痛风发作有多可怕?
痛风发作的“三板斧”:剧痛、红肿、活动受限。
半夜突袭:超过50%的患者首次发作在夜间。
专攻大脚趾:70%的痛风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大脚趾根),但膝盖、脚踝、手指也可能中招。
红肿热痛:发作时关节像被烙铁烫过,皮肤发亮,摸一下都痛到哆嗦。
反复发作:第一次发作可能几天自愈,但如果不管不顾,发作频率会越来越高,甚至形成“痛风石”(关节里尿酸盐结成的硬块),最终导致关节变形、无法走路!
更危险的是尿酸结晶还会悄悄伤害肾脏,引发肾结石、肾衰竭。有人直到体检才发现肾功能只剩一半!
防痛风记住“三少三多”
饮食口诀:少嘌呤、少酒精、少糖;多喝水、多蔬菜、多运动。
1.少吃“高危食物”
红榜(放心吃):鸡蛋、牛奶、大部分蔬菜(除香菇、菠菜)、苹果、燕麦。
黑榜(尽量戒):动物内脏、带壳海鲜(虾蟹贝)、浓肉汤、啤酒、含糖饮料。
2.每天喝够2升水
白开水是最好的“尿酸清洁工”,能帮肾脏冲走多余尿酸。嫌没味道?可以加点柠檬片(柠檬酸促进排泄)。
3.运动要“温和持久”
剧烈运动反而会升高尿酸!推荐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周3至5次,每次30分钟。
4.减肥但不能节食
饿肚子会导致身体分解脂肪,产生更多尿酸。建议每月减重2至4斤,循序渐进。
痛风发作怎么办?
1.急性期:止痛第一
立刻冰敷患处(每次15分钟,间隔1小时),减轻红肿。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炎药(如秋水仙碱、布洛芬),但别用阿司匹林(会升尿酸)!抬高患肢,减少活动,避免关节受压。
2.缓解期:降尿酸是王道
抑制生成型药物:非布司他(适合尿酸生产过多的人)。促进排泄型药物:苯溴马隆(适合尿酸排泄差的人,但肾结石患者禁用)。
3.定期复查
每3个月查一次血尿酸,目标控制在360μmol/L以下(有痛风石则需<300)。肝肾功能、尿常规也要同步监测。
关于痛风的5大谣言,千万别信!
1.“痛风是老年病,年轻人不用怕”
错!20至40岁患者占比超30%,年轻人熬夜喝酒更容易中招。
2.“不痛就不用管尿酸”
错!沉默的高尿酸正在腐蚀你的关节和肾脏。
3.“喝苏打水能治痛风”
只能辅助碱化尿液,不能替代药物!
4.“痛风不能吃任何豆制品”
黄豆、黑豆嘌呤高,但豆腐、豆浆经过加工,嘌呤大幅降低,适量吃没问题。
5.“得了痛风就得终身吃药”
早期控制达标后,部分患者可逐步减药,但必须严格遵循医嘱。
痛风不是绝症,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管住嘴、迈开腿、听医嘱,完全可以将它变成“纸老虎”。记住:今天的自律,是为了明天还能自由奔跑!
(天长市中医院 何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