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将秉持‘共建、共享、共赢、融合’理念,紧密贴合滁州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加速‘政产学研’融合发展进程,以更为优异的办学成果回馈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2月25日,“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市人民政府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盛大举行,多项校地、校企合作项目成功签约。这一举措标志着作为滁州本土高校的安徽科技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入滁州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之中。
产业、城市、人才,三者相辅相成,宛如稳固的“金三角”。产业集聚能够带动城市繁荣,城市兴盛则吸引人才汇聚,而人才的聚集又为产业和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迈向更高层次。
近年来,我市立足现代化新滁州建设的宏观全局,坚定实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科教融合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积极探索构建校地合作“双配置、双循环”体系,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
拓展“朋友圈”延伸“创新链”
区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加速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与新优势,已然成为各地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而打通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促使科技创新成果切实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更是其中的核心要义与关键环节。
作为合肥、南京都市圈的“双圈城市”,我市坐拥襟江带淮的绝佳区位优势,然而,科教资源相对匮乏,却是其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短板。滁州深知,唯有扬长补短,方能在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我们与南谯区携手,聚焦区域战略需求和支柱产业发展,持续推动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在南谯落地转化,已落地博强新材料、尚诚佳仪、云松新材料、三维新材料等成果转化项目5个。”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副院长王福周介绍。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成立以来,先后与华瑞微电子、雄亚塑胶、华源塑业等重点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搭建了“车规级碳化硅、氮化镓芯片”联合研发中心、高性能高分子材料联合研发中心等3个研发平台,大幅缩短企业研发周期,有力推动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而招揽人才的要诀,则在于广开渠道、储备贤能。我市积极探索,巧用“链式”思维,深度推进产教研用融合发展,全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与协同共进。我市精心构建校地联动机制,推动高校紧密围绕滁州重点产业对急需紧缺以及高精尖人才的迫切需求,充分依托自身优势专业与人才资源,采取“刚性引进+柔性合作”双管齐下的方式,成功吸引了一批高校专家学者投身滁州,为八大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保驾护航。截至目前,滁州已累计柔性引进78名院士以及近千名专家教授,来滁开展深度合作。
在滁州,学科紧密跟随产业发展步伐,专业精准围绕市场需求转变。2024年,滁州学院联合隆基乐叶、力神新能源等5家光储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成立了滁州市先进光伏与新型储能现代产业学院。该学院开设了光伏材料与器件、绿色储能、光伏电池标准与检测、光电信息玻璃四个微专业,其中,光伏材料与器件专业成功获批省级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项目——省级微专业。
我市还积极引导高校紧紧瞄准地方重点产业的共性技术需求,以及重点企业面临的个性技术难题,实施点对点的创新研发项目配置策略。通过采用“揭榜挂帅”“竞榜定帅”等创新模式,联合高校科研力量集中攻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目前,已有400多个高校人才团队奔赴滁州,投身技术攻关工作,成功揭榜关键核心技术需求63项。
构筑“生态圈”串起“价值链”
踏入滁州,便能深切感知其优良的环境;扎根滁州,更能切实体会到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于滁州科霖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南京工业大学老师李洋而言,滁州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使其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滁州“引才代言人”。
2023年8月,在李洋的牵线搭桥下,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工程动力学院方成刚教授创办的滁州滔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落地,10余名硕士在企研发,通过对液流电堆高性能组装及成套量产装备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全面提升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转化效率,已授权相关专利20项,与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公司主导产品科技含量及竞争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各地对人才的渴求与日俱增。
破解人才供需矛盾,关键在于畅通人才引育循环。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我市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充分扬滁所长,深入推进校地融合。我市构建校地人才引育大循环,搭建人才多元供给机制,通过政校联动、校企“联姻”、政企联合,围绕人才互培共用,全力提升人才引育质量。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深化政校院企协同创新,已累计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大等108家高校院所开展合作,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38家高校、协会建立“人才强市合伙人”关系,与南京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430多所大学大院大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共建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工大智谷等28个产业研究院。与此同时,我市坚持共建共用共享,发挥滁州高教科创城、原创科技城、省际毗邻区等承载优势,与高校共建“创业创新平台+科技研发中心+技能实训基地”双创平台矩阵。目前,已建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产教融合园、滁州市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中国矿大等68所高等院校在滁设立实习实训基地。此外,在长三角等先发地区建立10家人才研发飞地,推动实现“创新研发在外地、产业落地在滁州”。
在政校联动招才聚才方面,我市常态化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千企百校行”活动,连续4年面向重点高校招引党政干部储备人才,推动政校开展双向干部挂职、双向人才培养。首次从清华大学引进1名校团委副书记、90后博士担任市直经济部门副职,先后引进中国科大、上海交大等高校的41名博士等人才,到八大产业链和相关县(区)挂职。
在校企联合育才用才方面,2024年园区重点企业联合高校举办“光伏班”等定制班112个,订单式培养学生5200余名。实施“校企双聘”,从中国科大、南工大等高校遴选专家教授担任园区企业“科技副总”,从园区重点企业遴选高层次人才担任在滁高校“产业教授”,助力企业科技攻关研发、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平。
完善“服务圈”赋能“产业链”
近年来,我市精准锚定科教资源富集区域与先发地区的人才高地,持续完善弹性引才与用才机制,大力支持人才以“户口不迁、关系不转”的方式开展跨地区柔性合作。这一举措成功吸引了众多“候鸟专家”纷至沓来,有效打破人才流动壁垒,不断为科技创新注入澎湃动能。
“以往,柏拉图生产的篷盖布存在质量偏重、耐磨性欠佳以及柔软性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品的市场推广与应用。”安徽柏拉图涂层织物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雷坦言。
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正是滁州引智服务的靶向所在。
在精准对接柏拉图等企业的“引智诉求”进程中,我市创新推行“校企双聘”模式。聚焦产业发展的关键难题,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携手,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进产教融合、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并促进技术孵化落地。
得益于人才部门的大力协助,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于少明教授出任柏拉图涂层织物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在于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成功研发出“轻柔耐磨型篷盖布新产品”,使单位制造成本降低了3%,利润提升了12%。该产品自上市以来,为公司新增产值7200万元,一跃成为企业的核心主导产品。
“科技副总”有效攻克了技术难题,然而,若要以产业化为导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就必须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全力锻造新质生产力,奋力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深谙此理的我市着力构建校地成果转化大循环体系,坚持从建机制、搭平台、拓路径三方面发力。围绕企业转型升级需求、高校成果转化需求以及地方创新发展需求,建立起由组织部门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合作院校与企业积极配合的工作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统一协调各项合作事宜,以“一对一”的方式紧密联系院校与企业,构建起创新成果转化的“命运共同体”,进而催生出“1+1+1>3”的放大效应。
我市依托高校丰富的创新资源,全力推进校地共建大学科技园区、产业基地、孵化基地以及产业联盟,加速联合组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与首席专家工作室等创新载体。目前,已成功建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5G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等300余家省级研发平台。
同时,我市积极搭建校企成果转化平台,致力于打破校企间科技成果转化的重重壁垒。强化人才、平台、技术等方面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推动在学科交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相互支撑、协同发展。促使高校与企业携手并肩,共同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工作,构建起畅通高效的成果推广转化渠道,让科技创新成果能够迅速落地生根,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