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身体原本感觉良好,却在某一刻突然感到头晕,如果保持静止并闭上眼睛,症状就会有所缓解,但一旦重新活动,头晕感又会再次出现。在临床中,头晕的原因多种多样。而上面说的这些症状往往是由耳石脱落引起的。医学上称之为“良性位置性眩晕”,又名耳石症。大家对它有几个常见的误区,下面给大家解释一下。
误解一:“我这是颈椎病犯了”
由于这种头晕常在头部动作后发生,许多人误以为是颈椎问题。其实耳石是一种微小的碳酸钙结晶,位于内耳,肉眼无法看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的作用是感知身体重心的变化,只是因为显微镜下看着像石头,所以称为“耳石”。耳石原本附着在耳石膜上,一旦脱落进入内耳的淋巴液中,就会刺激半规管的毛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反应。
在日常生活里,过度劳累、受凉感冒、睡眠及情绪不好,或者经历了外伤撞击、耳部手术等就会出现。耳石症更容易出现在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身上。
误解二:“我老毛病了,不用去医院”
大部分的耳石症发作持续时间很短。但是如果症状严重,那就得前往医院接受检查与治疗了。由医生排除了其他病症之后,若被确诊为耳石症,一般会首先考虑采取耳石复位疗法:由医生带患者进行一系列特定空间平面的头部位置变动,借由改变体位让耳石颗粒顺着半规管的位置移动,使它回归椭圆囊中。此外,药物治疗是另一种选择。而那些耳石症经常发作,或是经过多次耳石复位治疗但效果不好,时间超过1年的,可选择手术治疗。
误解三:“耳石症治好了就不会再犯了”
耳石症康复后,如果没调整好,是很容易再复发的。由于耳石症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以下六点建议有助于大家进行有效的预防:
1.调整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尽量不熬夜,并且要努力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情愉悦。
2.虽然耳石症与颈椎病不是同一疾病,但长期低头的姿势可能成为诱发因素,因此建议尽量减少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的情况。
3.减少噪声污染的影响,比如避免长期处于工地噪音环境和长时间使用耳机。
4.根据现代临床研究,缺钙可能会诱发耳石脱落。建议反复头晕患者,尤其是有骨质疏松病史的,应适当补充钙剂。饮食中可以根据饮食习惯,增加富含钙的食物:比如:豆制品、绿色蔬菜、奶制品、坚果等。虾皮也是一种钙含量较高的食物,不过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患者,要选择低盐虾皮。
5.通过穴位按摩进行自我保健,建议每天早晚对以下穴位进行按摩,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进行。
百会穴:位于头顶,前发际正中(也就是两耳尖连线中点)直上5寸的地方。这个穴位可采用手掌根部去按,或者用手指轻轻叩击,每次按摩5—8分钟。
太阳穴:在两侧颞部,眉梢与目外眦间的凹陷处。使用双手的拇指、食指或者中指轻柔地按揉,每次按揉2-3分钟。
风池穴:在后颈部,耳垂下的两条大筋外缘陷窝处。用自己的双手拇指与食指轻揉,时长2—3分钟。
涌泉穴:在足底前部凹陷处,也就是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这里可以按摩5分钟以上,让足心发热为宜。
6.前庭康复操。适用于经常头晕,好晕车或者晕电梯的人群。这个其实有很多版本,推荐下面四组动作,简单易学。但是要注意:量力而行,刚开始,动作一定要慢。
头眼训练:训练者坐在座位上,把大拇指置于距鼻子前方25厘米之处,头部转动45°,在转头过程中,眼睛要始终盯着大拇指,同时留意视觉是否清晰,若视觉不清晰,则需放慢速度。然后逐渐提高转速。每次转动15-20圈,每天重复2-3次。
水平转头运动:练习者坐在座位上,保持身体静止不动,迅速转动头部,先将目光投向左右两侧的物体,之后再注视位于中心位置的物体。5秒一周期,先慢后快,每次重复15-20次,每天重复2-3次。
头部垂直运动:练习者坐在座位上,保持身体静止,先将头部低下再仰起,开始时速度较慢,之后逐渐加快,每次做15-20次,每天重复2-3次。
头部划圈动作练习:练习者坐在座位上进行头部划圈练习,睁眼时划一圈作为一个周期,闭眼后再划一圈,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重复15-20圈,每天要重复2-3次。
希望大家能对耳石症能有正确的认识,从而能轻松战胜耳石症,积极预防,减少耳石症的发生。
(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陆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