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网络上的一段监控视频记录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一位女士在吞食糯米丸子时,突然窒息,她面色青紫,双手紧紧掐住喉咙,情况十分危急。就在这时,邻桌的一位护士迅速冲上前,从背后环抱患者腹部,快速冲击。仅仅三次动作后,一块黏稠的丸子就从女士口中喷出。这段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也让“海姆立克急救法”这个专业名词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生命的拥抱”背后的科学原理,掌握这项救命技能。
气道梗阻:夺命的四分钟
当异物完全阻塞气道,人体会迅速启动三重警报系统:
本能反应期(0-30秒):这时,人们会本能地双手呈“V”形卡住颈部,这是国际通用的窒息手势。
意识清醒期(30秒-2分钟):患者的面色会从涨红逐渐转为青紫,并且无法发声。
意识丧失期(4分钟后):如果气道梗阻还未解除,脑细胞就会开始出现不可逆的死亡。
在现实中,气道梗阻的患者往往安静得可怕,和影视剧中的夸张表现完全不同。因为气流被完全阻断,他们连咳嗽声都无法发出。所以,当我们在餐厅或其他地方看到有人突然安静下来,并且抓挠喉咙时,一定要立即采取干预措施。
海姆立克急救法:生物力学的巧妙运用
1974年,美国胸外科医生亨利·海姆立克通过实验发现:快速冲击上腹部可以使膈肌上抬,从而压缩肺部,形成人工咳嗽。根据流体力学计算,这种冲击能在0.03秒内产生205ml气体,压强达到45mmHg,足以排出大多数异物。
关键动作解析
站位:施救者呈弓步从背后环抱患者,冲击方向为前上45°。
手部定位:拳头抵住剑突与肚脐连线中点,这个位置相当于胃底部投影区。
发力要领:快速向上向内挤压,就像挤牙膏一样。实验数据显示,正确的冲击可使气道内气流速度达到480km/h,相当于F1赛车的极速。正是这种瞬间爆发力,成为了清除异物的关键。
特殊人群的专属急救方案
1.孕妇和肥胖者:胸骨冲击法
对于孕妇和肥胖者,要将手部定位上移至胸骨下半段,避免压迫隆起的腹部。冲击力度要控制在400-600N,差不多是用网球拍发球的力道。
2.婴幼儿:五步抢救法
用掌根在婴幼儿肩胛骨连线中点拍背5次。翻转婴幼儿,在双乳头连线中点下方实施胸外按压5次。交替进行以上两个动作,直到异物排出。操作时,要用前臂固定患儿身体,保持头低脚高位。
3.自救策略:椅背自冲击法
当独自一人发生气道梗阻时,可以寻找固定椅背,将上腹部抵住边缘快速下压。这种方法能产生相当于80kg体重的冲击力,临床试验显示成功率可达68%。
急救误区要注意,这些错误千万别犯。一是盲目拍背,在直立状态下拍背,会使异物更深入气道,实验显示下移概率达73%。二是手指抠挖,除非能直接看到异物,否则手指抠挖可能造成咽喉水肿,内镜数据显示损伤率41%。三是倒立控水,这种方法对固体异物无效,还容易引发颈椎损伤。四是忽略后续风险,即使异物排出,也需要就医检查是否有气管黏膜损伤,约15%的案例存在迟发性出血。特别提醒的是在实施急救时,一定要密切关注患者状态变化。如果患者意识丧失,应立即转为心肺复苏,因为此时气道可能因肌肉松弛重新开放。
预防之道:给餐桌加上“安全锁”
从急诊大数据来看,这些食物和行为存在较高风险:
高风险食物TOP5:果冻(对儿童危害极大)、汤圆、坚果、带核水果、多刺鱼肉。
高危行为TOP3:边吃边笑、醉酒进食、假牙松动者吃黏性食物。
预防建议:将食物切成5mm以下小块,低于声门裂直径。老人用餐时保持45°坐姿,吞咽后空咽三次。学习“吞咽保护动作”,吞咽时下巴内收,用舌头推送食物。
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组委会在全部56个场馆配置了海姆立克急救带,这种可调节式装备使施救效率提升40%。但其实,最好的急救设备永远是我们及时伸出的双臂。记住这个公式:识别窒息(10秒)+正确施救(3次冲击)+呼叫120=90%生还率。
看完以上内容,不妨起身寻找身边的“急救定位点”——剑突下两横指的位置。这个简单的动作,可能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成为托起生命的支点。急救流程速记口诀:一辨窒息无声咳,二站身后抱腰间;三定剑突下两指,四冲向上向内快;五查口腔排异物,六观呼吸是否还;若见倒地无反应,心肺复苏紧接上。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怀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