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3日
第A03版:健康

如何科学使用抗过敏药物

过敏是一种异常的免疫反应,当人体暴露于某些过敏原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过度反应,导致一系列过敏症状的出现。这一现象的形成,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身体免疫系统异常有关。例如,呼吸道过敏可能导致咳嗽、喘息等症状,严重时甚至还会影响呼吸顺畅;消化道过敏可能会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皮肤过敏可能会导致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

抗过敏药物分类

1.抗组胺药:这是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发挥抗炎抗过敏作用。第一代抗组胺药(苯海拉明、赛庚啶等),有明显的中枢神经不良反应和镇静作用,最常见的就是乏力、嗜睡、反应时间延长,服用这类药物后要避免从事开车、操作精密仪器等工作。另外,此类药物还具有抗胆碱能作用,会引起视力模糊、口干、眼干等症状。因此,前列腺肥大、青光眼、肝肾功能异常和老年患者应慎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副作用很少,常用药物依巴斯汀、咪唑斯汀等。第三代抗组胺药,如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等,副作用更轻。

2.免疫抑制剂:主要对免疫功能有非特异性的抑制作用,对各型过敏反应有效,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外源性过敏反应性疾病、器官抑制以及自身免疫病等。这类药物主要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等。由于其不良反应较重,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这类药物主要有色甘酸钠、酮替芬等。主要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过敏性皮炎等。

4.钙剂: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通透性,从而减少渗出,减轻过敏症状。常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主要有葡萄糖酸钙、维丁胶性钙等。钙剂注射会有热感,要缓慢推注,避免注射过快或者过慢导致的心律紊乱,严重的可致心室纤维或者心脏停搏。

5.中药类药:有甘草、麻黄、五味子、熊胆、柴胡等。实验研究表明,这些中药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作用抗过敏。

抗过敏药物的合理应用

不同种类的抗过敏药物有其自身的抗过敏机制和特性,治疗的侧重点都不相同。比如,急性发作的过敏性疾病要选择见效快的药物,如异丙嗪。慢性且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疾病,因为治疗时间过长,要选择没有嗜睡作用,其他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如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同时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抗过敏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但是一定要咨询医生,合理用药。

科学用药原则

1.遵循医嘱:在使用抗过敏药前,要咨询医生,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以及过敏情况,医生会推荐最合适的抗过敏药物。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药物。

2.了解药物的适应症:患者要根据自己的过敏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轻症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的口服剂量。对于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静脉注射。对于过敏性皮炎等疾病,可以将抗过敏药物的药膏涂抹在过敏部位。

3.用药时间:白天使用没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晚饭后或者睡前使用具有镇定作用的药物。这样能保证治疗效果,也能减少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4.避免长期使用:虽然抗过敏药能有效缓解过敏症状,但是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耐药性,甚至导致药物依赖。因此,在症状得到减轻后,要及时停药,避免长期使用。

5.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抗过敏药物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嗜睡、口干、胃肠道不适等。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观察自己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如有不适,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6.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使用抗过敏药物时需要格外谨慎。

正确使用抗过敏药物能够避免误诊和误治。有时过敏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如哮喘可能与心脏病有相似的表现。通过科学的抗过敏治疗,可以明确症状是否由过敏引起,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合理的抗过敏药物选择和使用方案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当药物能够有效控制症状且副作用较小时,患者更愿意坚持治疗,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通过科学使用抗过敏药物,可以减少因过敏症状反复发作而导致的医疗成本增加。长期有效的控制过敏症状可以减少急诊就医、住院和手术的需求,从而减轻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过敏症状往往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科学使用抗过敏药物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李 丽)

2025-03-03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7902.html 1 3 如何科学使用抗过敏药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