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急”,便意来了谁不想一“解”了之,但是有一种“痛”却是想排大便却排不出来,这就是便秘。便秘虽是小恙,却影响着老年人日常生活质量,并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精神负担。那么老年人为什么容易便秘,平时应该如何避免呢?
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它与胃肠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特别是那些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他们在排便时用力过度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这些疾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便秘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部分老年人因长期便秘还会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生活质量。那么该如何自我判断和预防“便秘”呢?
便秘的自我判断
便秘是指大便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通常,一个人每周排便少于三次就可以被认为是便秘,然而这个数字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肠道习惯有所不同。此外粪便硬结或呈块状、排便时感到疼痛或不适,或粪质不硬、但感觉排便不彻底、出现腹胀或腹痛等症状,都属于便秘。
便秘产生的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蠕动会减慢。日常生活中如果饮食不节,饮酒过多,过食辛辣肥甘厚味或加工食品,摄入纤维不足,饮水量不足,会导致肠胃积热,出现大便干结。过度摄入生冷食物,导致体内寒凉积聚,凝滞胃肠,胃肠传导失职,可造成便秘。情志失调,忧愁思虑过度,或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会使得气机郁滞,减慢肠道蠕动,影响胃肠通降,使得肠道的传导功能出现障碍,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滞,不能顺利下行排出,最终造成便秘。病后及年老体虚,气血亏虚,大肠传送无力,或肠道缺乏津液濡养,都可导致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此外,身体外受寒凉也可导致阴寒邪气积聚体内,减缓胃肠蠕动和传导,使得大便秘结不下,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冷秘。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止痛药、抗抑郁药、抗胆碱类药物等,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肠蠕动减弱,也会导致便秘。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帕金森病等慢性疾病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造成便秘。
中医认为便秘是因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病因复杂,高龄老年便秘以复合证候多见,往往可能是多脏腑功能失衡所致。老年人由于气虚或年老阳气衰减,大肠无力传送,或阴血不足,大肠失于濡润,加之缺乏运动,易致大肠气机不畅,通降失常,传导功能失常,出现便秘。
便秘的预防和护理
调节饮食:饮食需要增加纤维和水分的摄入。多喝水,保证每日足够的饮水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帮助软化粪便,还可以空腹饮用蜂蜜水,有助于润肠通便。同时,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韭菜、芹菜、菠菜、燕麦、苹果、香蕉、火龙果等,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另外,适量增加油脂类食物,如核桃、芝麻等,烹调时可添加植物油如花生油、芝麻油等可以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少吃辛辣、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比如辣椒、炸鸡、年糕等。
适当运动:坚持运动锻炼,增加身体活动量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如散步、游泳、瑜伽、跳绳、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爬山、骑车等。应避免长时间坐着,可定期站立和走动。
生活管理: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做到劳逸结合,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日定时排便,如清晨或餐后2小时,形成条件反射,避免推迟排便或忽视便意,建立良好的排便规律。排便时保持注意力集中,减少外界因素干扰,同时避免用力排便。
药物治疗:老年人得了便秘首先应查明原因,针对病因治疗,还要了解有没有服用可致便秘的药物,如钙片、镇静剂等。老年人在家自行滥用泻药,使用不当,反使肠道紊乱,加重便秘。如果便秘症状持续难以解决,或伴随便血、肛门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中医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如气虚便秘采用补气润肠的药物,阴虚便秘则以滋阴润燥为主。运用针刺疗法、艾灸疗法、推拿按摩、耳穴贴压、中药敷脐等中医技术手段也能起到很好的理疗效果,防止和缓解患者“不通”之痛。
放松心情:便秘可治可防,得了便秘不要慌,放松心情很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发生。如患者长期便秘导致情绪问题,可以适当给予心理干预,减轻患者压力,缓解对疾病的焦虑和担忧。平时可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阅读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有助于胃肠蠕动,进而改善便秘。
便秘是一个可以管理的问题,通过了解其原因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大多数人可以有效地控制便秘。老年人也应关注自身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积极预防便秘的发生。
(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查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