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以来,滁州市委、市政府连续4年将‘双招双引’定为全市‘新春第一会’主题,力度不减、热度不降、态度不变,充分展现出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起步就冲刺、开局就决战’的信心决心,点燃了全市上下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激情和活力。”日前,来安县委书记杨军在接受专访时豪情万丈、字字千钧、信心百倍、干劲十足。
他说,要坚持“干”字当头,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用“双招双引”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大和强”、紧盯“高和新”、统筹“内和外”、集聚“才和智”、找准“桥和船”,唱响主旋律、吹响冲锋号,力争在全市加快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重要一极中展现来安作为、彰显来安担当。
一是坚持“项目为王”,不断厚植“进”的底气。突出重点抓招引,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央”字头、“国”字号企业,聚焦“8+3”新兴产业链和县域主导产业,深入开展以商招商、以链招商、基金招商,力争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不少于60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个。聚焦转化抓推进,深化县领导全过程项目包保机制,着力解决项目用地、用能、资金等难题,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力争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不少于50个、新投产不少于30个,确保省市重点项目和集中开工项目超序时推进。紧跟导向抓谋划,统筹做好关键领域重大项目谋划和“十五五”规划项目前期储备,全力争取各类政策支持。
二是坚持“人才为要”,不断汇聚“新”的优势。做好“引”的文章,认真落实“人才兴皖”工程和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持续办好“招才引智高校行”“星耀来安·人才科技节”系列活动,
力争全年引育高层次、高技能等各类人才不少于120名,高层次人才团队不少于5个。谋实“育”的举措,充分发挥“工匠讲习班”作用,完善优秀人才和团队选拔机制,力争全年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不少于8个。深化“科技副总”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人才发展基金,鼓励高校和企业人才“双向兼职”,切实让广大人才发展有空间、创业有舞台。创优“留”的环境,用好用活来安人才政策“18条”,落实人才服务、政策兑现“四即四享”,深化县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高标准办好人才家属就业、子女教育、衣食住行等“人生大事”和“关键小事”,全方位提升在来人才获得感和归属感。
三是坚持“平台为基”,不断提升“引”的能级。建强承载平台,持续开展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处置专项行动,深化“亩均论英雄”“标准地”改革,进一步提升园区要素保障能力和项目承载能力。持续推进顶山-汊河功能区建设一期树标杆、二期出形象、三期有进展,用好“管委会+公司+基金”运作模式,力争获批顶山-汊河省级开发区。赋能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双创汇”等平台效应,全力推进金禾省重点实验室、捷泰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支持联东U谷、世企汇谷创建省级孵化器,加快打造一批具有来安特色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力争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6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少于35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超10亿元。创优服务平台,以“数字来安”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机制,持续扩大“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覆盖范围,全力打造“益企赋能”增值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遍访企业、助企纾困”活动,确保企业诉求首问负责、清单管理、闭环落实,持续创优“来·安心”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