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祥根
在教育话题热度居高不下的当下,广东深圳南山区一份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卷,于今年年初迅速走红网络。只不过,这次出圈原因是虽然题目设计很新颖,但是由于试卷难度严重超标,考试时长被迫延长 20分钟,惹得网友纷纷吐槽“难出天际,太抽象”。一时间,这份试卷沦为大众审视基础教育命题的靶心,背后潜藏的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挖细究。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课程标准作为教育的圭臬,为各学段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锚定清晰目标,筑起教学与测评的坚固防线。小学四年级数学,按课程标准重在夯实基础运算、培育简单几何图形直观认知,以及开展初步的数据收集整理,核心在于契合孩子的理解与操作能力。然而,这份试卷出题思路全然跑偏。本该直截了当地考查四则运算熟练度,却用长篇累牍的情境解读将其层层包裹;原本能引导孩子领略图形之美的几何题,也因晦涩文字丧失应有的直观。不仅如此,超高难度还无情地浇灭了孩子初燃的数学热情,让连贯性与系统性碎了一地。
从命题专业视角剖析,脱离学情堪称这张试卷的致命硬伤。四年级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过渡阶段,从具体运算迈向形式运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限短,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尚在起步阶段。正常的数学题目,理当简洁清晰,佐以适量文字辅助理解。但这份试卷,题量多得令人咋舌,6张A4纸,36题(有3题附加题)。学生光是解读题目就得耗尽心力,更别说梳理复杂逻辑关系。原定的90分钟,平均每题答题时间是2分30秒,答题时间紧张,手忙脚乱成了多数孩子的考场写照。临时延长20分钟,恰恰印证出题时对学生答题能力预估的严重失准,即便“亡羊补牢”,也难挽整卷失控的局面。
教学评一致性方面,也被这张试卷搅得支离破碎。日常教学本是围绕课程标准与既定目标,稳步输送四则运算、几何初步等知识养分,构建起紧密的教、学、评闭环。可这份试卷,用超纲的文字阅读负担,硬生生将评价环节拽出教学轨道。考试时,学生得先闯“语文关”,被冗长文字缠得脱不开身,平日练就的解题技巧无用武之地,教学与评价之间出现难以弥合的裂痕,学习成果无法在考场上如实呈现。
再看区分度,一份优质试卷应是精准区分学生学业水平的“筛子”,为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筑牢根基。但这份试卷,难度并非源于数学思维深度,而是文字阅读的刻意刁难。学优生被冗长表述拖慢节奏,难以拉开差距;中等生在文字轰炸下晕头转向;学困生更是被海量信息瞬间淹没,早早放弃抵抗。最终成绩反映的不是数学能力层级,而是阅读与抗压能力的无序排列,区分功能荡然无存,真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效度层面,优质试卷旨在精准度量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可这张试卷繁杂的文字表述,让学生深陷阅读理解泥沼,精力分散,数学内核被边缘化。测出的结果成了阅读与应急反应的大杂烩,完全偏离检验真实数学水平的初衷,命题靶心失之千里,恰似“南辕北辙”。
信度讲究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可靠性。此次考试,超长阅读量与题量让学生状态起伏剧烈,心理素质稍弱的孩子,碰上开篇难题、长篇幅题目,心态即刻崩塌,后续作答一溃千里。即便是中等生、优等生,也会出现成绩超乎想象的波动,难以给学生公正、稳定的学业评定,信度自然无从谈起。
此外,把数学卷过度语文化,无疑是对数学简约美的亵渎。情境化命题虽有可取之处,是为反套路、显实用,但绝不是如今这般“为情境而情境”,徒增学生、家长与教师的焦虑与负担。
要想杜绝这类问题发生,教育部门必须主动出击:一方面,精选组建命题团队,召集兼具深厚数学功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定期开展命题研讨与培训,淬炼命题技艺;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试卷审核机制,从初稿到定版,多维度、全方位评估难度、题量、效度、信度等关键指标,把“问题试卷”拦截在考场之外。学校内部,教师团队也要凝聚合力,对日常练习、测试题目精挑细选,强化评价机制,不让劣质题目混入学生学习路径。其三,“情景题”的植入要有度,绝非语文化的数学卷。唯有多方携手,让数学考试回归本位,才能重拾教育初心,将考试视为助力学生数学进阶的稳固阶梯,而非制造焦虑的“病灶”。
教育是一场长跑,每一次考试都是途中的关键路标,本应精准指引孩子前行,而非摧毁孩子的信心,迷茫了老师,焦虑了家长。这份引发热议的数学试卷像一记警钟,警示人们,让人们重新校准方向,回归教育的本质,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打磨每一道命题,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重塑教学的和谐生态。唯有如此,未来的考试才会成为孩子巩固知识、自信进阶的踏板,而非难以跨越的沟壑,让教育真正守住初心,在正确的轨道上稳步输送希望,为莘莘学子点亮知识灯塔。莫让试卷伤了众人心才是王道,因为这关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未来。
(作者单位:滁州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