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红霞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作为全省唯一获批的全国整市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滁州市聚焦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效率利用、高投入保障,走出了一条具有滁州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连续6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
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和前提。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没有耕地,粮食产量就失去了基本保证。第一,保持耕地数量、守好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根据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电配套、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小田并大田,开展边坡治理、沟渠清淤、挖除田埂土垄、整合“边角料”等整治工作,可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第二,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事关粮食安全的长期任务。一方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提高耕地质量等级。通过土地整治、水利设施、农电配套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壤改良、障碍土层消除、土壤培肥等农田地力提升措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在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优化耕地质量布局、监管耕地质量变化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表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产出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产能一般可以提高10%—20%。另一方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增强抗灾减灾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得农田具备旱能浇、涝能排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农田的抗灾减灾能力,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无灾多丰收,从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第三,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耕作条件显著改善,有利于吸引优质经营主体参与粮食生产,提升粮食产量和种粮效益。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普遍特征是用现代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追求规模效益、完善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其逐步接近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第一,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土地集中连片,为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先决条件。第二,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统一规划布局田块,统一配套道路、水利、防护林网、农电等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可有效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规模化经营比例比一般农田高30%—40%。而土地规模经营后,有利于农业新装备、新技术、新项目以及新模式的推广,从而推动农业技术、土地、劳动、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不断创新组合,并趋于更优配置。这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耕地产出能力,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践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可有效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其机械化水平可比一般农田高15%—20%。
降本增效增加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第一,对于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来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因耕作条件提升带来的部分租金溢价将会增加其收入。第二,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粮食产量增加,劳动成本降低,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第三,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显著,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践表明,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肥、药、水的利用率一般提升15%—30%,有力助农降本增效。第四,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向现代化、专业化和品牌化转型,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村集体增收、农民共同富裕。
二、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践路径
强化规划引领,提升建设水平。规划设计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首要环节,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关乎项目建成后有效利用和项目资金效益的充分发挥。第一,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科学布局农田建设区域。要遵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等规划要求,做好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等涉及农业农村发展战略的协调衔接,按照量质并重、系统推进、永续利用原则,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区域布局、任务目标、建设质量等内容。第二,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特征、资源禀赋等,科学确定建设布局、标准和内容,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第三,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征求基层干部、农民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和建议,以确保规划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第四,严格依照规划设计要求,合理安排建设进度,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
创新投入方式,强化保障措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建设内容较为宽泛,从建设到后期的维修、管护,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资金需求量比较大且周期长。可以创新投入方式,多措并举强化保障措施。第一,因地制宜,构建差异化的投入机制。各地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并统筹财政相关支农涉农项目资金。第二,建立灵活多元的资金筹措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项目区农民多方投入,以全力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
健全管护机制,实现持续利用。高标准农田不但要建得好,还要管长远。第一,要按照权责明晰、运行有效的原则,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管护机制。第二,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将管护责任和主体落实到位,建立健全管护监督机制。第三,提升现代化高标准农田管护效能,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技术,提升管护水平,确保高标准农田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本文系滁州市党校系统2024-2025年度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ZDXKT202406)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