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6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卜 雪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明确部署、提出具体要求。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滁州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激发区域创新活力。近年来,滁州市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发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全市研发投入92.8亿元,居全省第三,跻身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城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9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500家、3500家,分别居全省第三、第二。但是,滁州市科技创新领域仍存在诸多短板。如,高能级研发平台不够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通过汇聚创新要素、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区域创新活力,锻造发展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建立技术交流和合作平台,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在数据收集、汇聚创新要素、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等方面,为区域科技创新赋能,形成有效的协同科技创新体系,打开科技融合创新的新视野。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加快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滁州市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坚持工业强市,大抓制造业发展,发展态势强劲,成果有目共睹。截至2024年,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53家,均居全省第三;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获评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全省第一。然而,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仍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如,龙头牵引力不够强,高能级产业集群数量较少,优质企业数量少,关键环节较薄弱,特别是八大产业普遍缺少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未来产业谋划布局略显滞后。新质生产力具有涉及领域新、科技含量高、交叉属性强的特征,可以发挥新旧产业更替机制的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重塑传统产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三个层面,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更高效、更具创新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高效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近年来,滁州市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首位战略,坚定不移东向发展,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勇当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排头兵”,与沪苏浙城市合作实现县(市、区)、园区全覆盖。但是,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打破行政壁垒仍需持续发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等方面,需要各区域长期紧密合作。新质生产力对区域协同合作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整合区域资源和汇聚市场要素方面有着显著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诸如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市场要素的快速流通与优化配置,从而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和共享数据库,有助于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域和地域限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享资源和市场信息,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市场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提高区域资源利用效率,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二、滁州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探索

以政策供给为支撑,全面打造跨领域协同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质态和产业变革具有决定性影响。滁州市应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政策供给,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和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创新发展需求,集聚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以及其他科研资源,加快打造重点研发平台,推进政府、企业、高校跨领域协同创新,共同构建开放共享、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激励作用,大力培育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科技创新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以产业升级为动力,积极形成高梯度产业分工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关键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滁州市应加快优化区域内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业和高耗能企业,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形成差异化的产业发展策略,实现合理的梯度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生态化发展,以“新三样”为重点,打造全省“一二三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积极争取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同步组建未来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

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加快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强调不能忽视创新规律、产业规律和自身条件盲目行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构建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进创新性、深层次、系统性改革。滁州市要始终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借东风、搭平台、促合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一体化引领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求,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滁州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抓住政策机遇,建立健全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合作平台,以共建共享合作平台为切入口,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实现区域内资源信息的透明化和高效流通,聚焦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联合研发、成果转化等协作项目,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新格局。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

2025-02-0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6773.html 1 3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