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第A06版:教 育

找到科学教育的“科学打开方式”

议论风生

□戴先任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工作指南》),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科学类课程教师工作内容。《工作指南》指出,实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要聚焦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索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培育,围绕课程体系构建、育人方式变革、师资队伍建设、评价范式改革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1月20日《科技日报》)

科学是对真相与真理的追求,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既有利于培养潜在的科研人才,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是在进行通识教育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正因如此,早在2017年,自然科学课就进入了青少年课堂,成为必修课。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自然科学课在不少学校沦为了“可上可不上”“上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科学课“可上可不上”,必修课甚至成了“不修课”,比如科学课可能被语数外等主课随意挤占,科学教育长期处于“配角”,没能受到应有重视,仍是学校教育的短板。不仅如此,科学教育还存在“应试化”、套路化,存在“黑板上画实验”“卷子上考实验”等现象。另外,像师资匮乏、课程标准陈旧、教材缺少顶层设计、专业化社会力量支撑不足、教育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等,都影响了科学教育的开展。这也导致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差、对科学的兴趣不足。

科学教育是必修课,不能“可有可无”,不能“跑偏”。不能沦为了“鸡肋教育”。科学教育只有先在校园扎根,才能进而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此次《工作指南》明确,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这些要求对应的正是目前学校科学教育存在的短板,落实好这些要求,能够让科学教育变得更科学,也能促进科学教育更好落地。

要重视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科学教育设备投入,还有必要像重视体育教育一样,将体育成绩纳入针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考核项目,把科学课当成主课来上,提高科学课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教育也要重视科学实践,所以,《工作指南》指出“要将实验等探究实践纳入评价体系,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纳入实验操作”,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及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同时,科学教育是要激发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要能让科学教育转向“为创新而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素质。对校外科学教育面临套路化等问题,也要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等。

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要摆正科学教育的位置,找到科学教育的“科学打开方式”,把科学课抬到基础教育课堂的“主角”位置,让科学教育真正在校园扎根,补上科学教育缺失的短板,遵循科学教育规律,让中小学科学教育真正“活”起来、“科学”起来,遵循科学施教、科学教育的规律,让科学教育真正具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人的科学化的积极作用。

2025-01-24 议论风生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6470.html 1 3 找到科学教育的“科学打开方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