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迎迎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特征
市场机制更加完善。一是价格形成机制更加灵活。市场价格能够真实反映供求关系,资源通过价格信号实现有效配置。二是竞争机制更加充分。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各类企业能够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三是信息传导机制更加畅通。市场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市场主体,为他们提供决策依据。
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资源能够自动流向效率更高的领域和企业,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市场需求的引导、竞争压力的推动、政府政策的支持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持续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政府与市场关系更加协调。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从直接干预市场转向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和进行宏观调控。二是市场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导资源向效率更高的领域和环节流动。这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功能,也是经济效率的源泉。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一是创新环境优化。政府作为创新环境的营造者,通过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和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创新主体活跃。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成熟。一是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这包括降低关税壁垒、减少非关税措施、优化通关流程、提高投资审批效率等,以降低企业跨境交易的成本和时间,促进贸易和投资活动的顺畅进行。二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是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二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三是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强化顶层设计,围绕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实施高水平市场开放、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等重点任务,清理壁垒,破除障碍,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二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三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一是扩大开放的范围和领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引导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加大西部和沿边地区开放力度,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深化和拓展资金、资源、人才、科技等领域国际合作,完善商品、服务、要素市场化国际化配置,使各领域开放形成协同效应。二是完善提升对外开放平台。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及时总结、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三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国际经贸投资新规则。
加快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宏观调控理念与思路全面创新。一是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生态环保、区域发展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二是建设现代财政金融体系。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健全地方税体系,主动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