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类型之一,一般无明显黏膜糜烂,又称为慢性非糜烂性胃炎,是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致病因子长期反复作用于胃黏膜,致胃黏膜上皮和腺体数目减少或萎缩,进一步发展成肠上皮化生,甚至出现上皮内瘤变等病理性改变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目前临床确诊依据:胃镜+胃黏膜组织学检查。按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重度不典型增生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发病原因有:感染幽门螺杆菌;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有上腹隐痛、胀满、嗳气、反酸、恶心、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症状,可伴有疲乏、失眠、焦虑、抑郁等全身和(或)精神症状,症状不具有特异性。该病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反复发作,中老年多见,近年有年轻化趋势。
中医无慢性萎缩性胃炎对应病名,结合疾病特点,归属于“痞满”“胃痞”或“胃脘痛”。根据中医学记载,胃的形态、大小与现代解剖学所见基本相符。中医认为,“胃”为六腑之一,承担消化和吸收功能,包括:接受食物;受纳、腐熟,即水谷初步消化;通降,将食物推送至小肠。这些功能被称为“胃气”,是治疗胃病的基础依据。
中医认为萎缩性胃炎之“萎缩”,不是指胃的某个具体位置发生萎缩,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致使胃整体功能减退,脾胃虚弱,呈现出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下降的病理状态。基本病机在于本虚标实,本即脾胃虚弱,表现为:气滞、痰凝、热郁和瘀血。主要病机为机体感受邪毒,或饮食不节,或情志郁怒失调等,引起胃的慢性病变,形成肝气郁结,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胃阴耗伤,气血运行迟缓,瘀血内停,以致胃络失养而萎缩。病性多属虚实夹杂。
中医认为,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项:
一是外邪致病:胃受外来寒邪、湿邪等侵袭,致胃气失和,引发胃病。
二是饮食不节:长期摄入过量、偏食、饮食不规律等不良习惯,致脾胃受损,日久成病。
三是情志内伤:长期精神压力、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肝郁失于疏泄,进而影响脾胃失和而致病。
四是劳倦过度: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长期劳倦过度,脾胃受损,胃失濡养,久而病发。
五是体质因素: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久病致体弱等体质因素,脾胃虚弱,胃黏膜失养,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和加重。
研究证明,中医药早期干预,规范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或阻止病变进展、降低癌变风险,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逆转萎缩。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防治,首先在于“防”:健康饮食,规律起居,健康心理等,减轻脾胃负担,保护脾胃功能。其次在于“治”,中药内服加针灸、按摩等外治。内服中药汤剂,健脾益胃,缓解症状,修复胃黏膜,恢复脾胃功能;针灸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脾胃的功能,缓解胃部不适。按摩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的动力,改善胃部症状。内外治法相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以期取得佳效。
俗语说:“胃病三分治疗,七分调养”,在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调节情绪,保持乐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饮食宜忌: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原则,减少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酒类、煎炸及辛辣食品等,减少过酸过甜食品。定时定量,不可过饥或过饱。适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高盐和腌制食物的摄入。饭后不可立即卧床休息,亦不可做剧烈运动。
起居有常,劳逸有度:避免长期过度劳累和熬夜,按时作息,适当运动。根据气候变化,注意防寒保暖。注重心理调适,避免紧张、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刺激。
总之,从中医的角度看,萎缩性胃炎是脾胃功能减退的一种表现。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和脾胃、恢复胃黏膜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陈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