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总要有一些特别的经历,比方说一个久居南方的人偶然来到北方,见识到了北国的冬景:那样肃杀的街道,那样高大威武的梧桐,那样白皙似妇人脸的雪,那样有着暖气而温暖如春的房子。之后返回南方,相信曾经的那段记忆将永远在心头挥之不去了。
临近元旦,我也总会想起去年在工地上过元旦的美好记忆。二十年前,我所经历的元旦是温馨的、热闹的,一家人整整齐齐围坐在一起,等待岁月轻叩新年的门楣。而去年的元旦,我的心里却是五味杂陈的:是即将见到父母的激动和兴奋,是对胡辣汤的深深渴望,是看到母亲顶着一顶发灰的黄帽子蹲在马路对面等我的心酸,是看到父母工作不易的自责和伤心,是团聚的幸福和久别的喜悦,是深感人性热烈的欣慰,是理解一切的释然。
记得当时我从湖北出发,来到了父母做小工的工地——河南洛阳。到达洛阳时,已入黄昏,却依然能透过冬日晚霞拖出淡淡昏黄的亮光,这冬日的洛阳,在银装素裹的安静中,似乎诉说着古都的祥和。远离市中心,亮光越来越微弱,在郊外的平地上,一座座地基正蓄势待发,势要冲破冬日的寒冷。工人们头上都箍着一个个电筒,他们佝着腰,穿梭在那片黑暗又充满希望的钢架中,用锤子敲打生活的不易,用汗水铸就生命的价值。夜渐渐深了,敲击的声音越来越沉重……
隔天,工地也放假了,我们便开始讨论如何庆祝元旦。在国人的心中,过节日是神圣的,更何况是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里。因此,不管离家多远,环境多恶劣,也得把节日过得热热闹闹,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后来,大家决定把工地上来自天南海北的工友们都聚在一起,一起做饭,过个有意义的元旦。四川的老乡们贡献出了自己的腊肉和腊猪脚;河南的老乡们拿出了舍不得吃的道口烧鸡;湖北的老乡说着就挽起袖子,要给我们露一手——做蒸菜……还有山西的、河北的,大家洗菜的洗菜、切肉的切肉,好像从来都不是陌生人,更像是多年未见的亲人。中国人大概就是这样吧,只需要一顿饭的时间,便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菜陆陆续续准备完毕时,突然发现没大桌子,这可怎么办?父亲和另外几个叔叔二话不说,小跑到施工区域搞了几张木板回来,用墨斗一量,用笔一划,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圆便成型了,再用切割机切割出来,用锤子配着钉子这敲敲、那敲敲,不等最后一个菜出锅,一张临时的简易版圆形桌就做好了。
大家齐坐在桌旁,位置不够的就站着,站着的大多是四川的叔叔们。河南的叔叔打趣四川的叔叔说:“你们真是爱老婆。”四川的叔叔们羞涩地笑了:“爱啥爱哦,站着嘛,筷子伸得远,吃得多。”大家都笑了。一张圆桌,不仅是为了吃饭更加便利,更是一种团圆,是温暖,是传承。之后,我们共同举杯,庆祝新年的到来,也庆祝我们共同的努力。这样的美好,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里,温暖而明亮。
我作为工地上的“临时访客”,叔叔阿姨们都格外喜欢我,大概是因为他们也想自己的孩子了吧?因此就把那份关心和爱护都倾注到了我身上。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可着劲儿地给我夹菜,四川的一个叔叔给我买了一只北京烤鸭,有位阿姨送给我一束她在休工无聊时用毛线做的钩花,还有一个河南的叔叔在我临走时送来烧鸡。真温暖啊!直叫我心生感动。
工地上的生活很是艰辛,他们在咬牙过生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存下来的钱寄往故乡。但工地上的生活也是快乐的,就比如在这样的节日里,这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为想家,才有了天南海北别样的团聚,也有了“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的幸福。
一年过去了,去年在工地上过元旦的温馨场景还一幕幕在眼前放映,让人不由得久久回味,从而在心底深处萌发出了一颗又一颗关于“爱”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