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6日
第A05版:教育

“只把山水作课程”

——有感于滁州市实验小学“七彩农场”户外课堂

□钟家钫

上周是滁州市第二届阳明文化活动周,也是滁州市实验小学“七彩农场”启用近四年之际,脑海中浮现出孩子们劳作的身影、洋溢的笑容。作为教育工作者,不由得联想到王阳明先生讲学的情景。

滁州是王门游学的发端,促进了阳明心学的传播,“草堂寄放琅琊间”“只把山水作课程”,别开生面的游学,传遍大江南北。

王阳明,作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以“知行合一”的学说深刻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若将阳明先生的游学思想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或许可以找到一条独特的育人之路。

“哇,这棵花生结得好多啊!”“快来看哦,这么多花生是三粒籽的”!……田地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纷纷卷起袖子,弯下身子,投身到劳动中。同学们三三两两凑到一起,互帮互学。起花生时,有的同学速度过快或用力过大,花生粒反而落在土里;用力适中,左右移动缓慢上提,缀在根部白胖胖的花生就会顺势而起;有的两个同学相互配合,一人用铲子挖、另一个用手拔,完美!

“我教你,把拇指与四指分开,从根部把分散的叶子聚拢,抓住藤蔓的下方,用力一拔,花生就从土里带上来了”。灵动的小个子同学边拔边教身边的同学。

事前老师虽然已向孩子们作了讲解,但真正领会还需反复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轻轻抖去花生上的泥土,脱茎、去叶、摘果,没多久,便装满了一篮篮、一袋袋。同学们把这份来自琅琊山野的礼物带回家,享受着收获的喜悦。倒盆、浸泡、搓洗、冲淋、蒸煮,从田间到舌间,感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春种秋收,“小农人”们经历了挖地、平畦、选种、埋籽、浇水、锄草、施肥、收获等花生的整个生长过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粒”。看似简单的一项活动,实际蕴含着深厚的教育意义。它不仅仅限于种植知识的学习,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观察、记录、探索、照料、坚持……孩子们与花生共成长,“知行合一”成为他们内化的思维方式。

这种亲身经历,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探究,比如:水、肥、气、热是植物生长的四大因素,那么土壤的松软度为什么影响花生的根系生长?水分的充足与否又是怎么样影响植物健康?孩子们正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领悟到学习与种花生一样,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实验小学“七彩农场”还种植了青菜、茄子、辣椒、空心菜、西红柿、红薯等作物。对于一个正在探索世界的小学生而言,动手实践、交流探讨、分享发现、亲身感悟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亲手触摸泥土、闻闻泥土气息;认识不同作物、亲手栽上几棵小苗,体验农耕的快乐与辛劳,这是一种最直接、最纯粹的教学方式。这种户外课堂既能让孩子们感知世界的美妙、领悟“知行合一”的真正内涵、践行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又培养了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

当孩子们把一颗小小的种子埋入土壤时,便开始了对未来的期待。种子从发芽、成长、开花到结果,经历了春暖、夏热、秋凉的阳光雨露。他们了解了二十四节气中的不同时令和物候,见证了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奇妙,这种感知是任何课本和考试都无法给予的。

劳动砺心志,实践促成长。农场中有学问、有科学、有语言、有互助、有探究、有艺术、有快乐、有明物知理等智慧营养。

自然界中的山水物候并非仅仅是供人欣赏的美景,而是蕴藏着无尽的道理。“只把山水作课程”,阳明先生将自然、实践、感悟等作为课堂的一部分,他的思想虽然出现在五百年前,但是今天依然充满着活力。

(作者单位:滁州市实验小学)

2024-12-06 ——有感于滁州市实验小学“七彩农场”户外课堂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4040.html 1 3 “只把山水作课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