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地处“吴头楚尾”,历史上曾是吴楚相争之地,多次易主,深受楚文化影响。楚文化东渐过程中,滁州成为其重要传播区域,地名中的“郢”字便是楚文化的遗痕。
王禹偁,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人物,一生历经宦海浮沉。995年,王禹偁遭贬至滁州,他宽政爱民,创作了大量歌咏滁州山水和风习的诗作,其中《唱山歌》尤为著名。诗中描绘了滁地人民沿袭楚俗唱山歌的情景:男女老少欢聚一堂,歌声此起彼伏,展现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诗中“下俚同巴音”“岁稔又时安,春来恣歌吟”等诗句,反映了楚地民间音乐的普及与百姓安居的景象;“用此散楚兵,子房谋计深”则借古喻今,强调了人心向背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滁州地区的山歌流传久远,如定远、凤阳、明光等地的歌谣粗犷高亢,作为楚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滁州地域的楚文化特征显著,体现在深厚的巫楚文化色彩、丰富多样的神话形象、流传不息的图腾崇拜、先进的青铜工艺以及神秘的祭祀文化等方面。欧阳修《栢子坑赛龙》:“明朝老农拜潭侧,皷声坎坎鸣山隅。野巫醉倒庙门阖,狼籍乌鸟争残余。”描绘了祈雨成功后的场景,具有鲜明的巫楚色彩。在滁州地域,伏羲、勾芒、祝融等神话形象深入人心,龙、凤成为人们心中的图腾,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祭祀文化庄重肃穆,共同构成了滁地楚文化的独特风貌。
王禹偁的《唱山歌》不仅是对滁州地域楚文化的一次生动描绘,更是对楚文化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的深刻揭示。
滁州学院档案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