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清
媒体融合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新闻记者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从不断提升“四力”入手,走进一线、走进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用鲜活的新闻报道记录人民生活、反映社会进步。“脚板底下出新闻”,作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笔者认为只有深入到最基层,把镜头和话筒对准群众,在一线与他们对话,才能写出出色出彩的新闻报道。
深入基层,捕捉精彩瞬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践行“四力”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坐在办公室里,盯着电脑很难写出鲜活的、冒着热气的新闻报道,只有走进基层,到田间地头、群众家里走一走,才能掌握来自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让报道更加打动人心。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秋收是每年新闻宣传的重头戏。在我看来,每年的规定动作既要做到位,又要想办法做出彩,这样才能全面展现丰收的盛景。在秋收采访中,我跟同事们一直坚持到一线去,只有在收割机澎湃的轰鸣声中才能真切感受农民丰收的喜悦。我采写了大量的秋收稿件,其中《秋收斗“铁牛”看谁损失少》这一条稿件,在展现丰收画卷的同时,突出表现农机手们田间比技、各显其能这一亮点,“6名农机手来到指定的作业田块,驾驶着大型收割机娴熟地穿梭在稻田间。他们有的端坐在驾驶室,目不转睛,手脚并用;有的站立在驾驶台,气定神闲,稳操拉杆。收割机像铆足了劲的‘铁牛’,前面翻滚的割刀大口吃进一片片水稻,后面脱粒后的秸秆碎屑四散、喷洒还田。”这一场景为忙碌的秋收增添了些许趣味,也让受众看到通过机收减损大比武,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在现场听到、看到,脚跟站在田间地头和农机手们沟通交流,才发现还能另辟蹊径表现农机手们“斗铁牛”这一生动的细节,从细节中刻画丰收的场景,让新闻报道出新出彩。
抓住细节,以“小切口”做活“大主题”。在面对大主题时,如何把握好主题切入口很重要,我认为可以从“小切口”入手,“以小见大”写出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前两年在做“党史学习教育”这一主题新闻时,常常为了找不到好的切口而烦恼。后来去天长市龙岗抗大八分校,在那里找到了合适的素材。参观红色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活动之一,在龙岗抗大八分校,除了能听到老一辈革命家在天长龙岗生活、训练的故事,还能看到一件件散发着历史余温的老物品。我们在采访时,将镜头和笔力对准这一件件物品,以此为切入口,在“一刻钟”宣讲员的讲解下,通过“一件棉衣”“一双鞋”讲述了新四军、抗大八分校学员同当地老百姓的鱼水之情,让干部群众在红色故事中受教育,也让党史学习教育“活”了起来。遇到大主题要善于寻找“小切口”,深入挖掘,使“大主题”具体化,通过“小切口”讲好新闻故事,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小故事阐述大道理。如此,才能让宏大的主题报道可爱可亲、更贴近受众。
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途径越来越多元、越来越方便,但新闻报道的源头永远在基层。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我们只有走进基层、深入群众,努力锤炼“四力”,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才能采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也只有通过基层一线的千锤百炼,才能积累经验、增强本领,在实践中成长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作者单位:天长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