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作文题
□凤阳中学 李军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聚焦科技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着力考查学生深度思维的品质,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高中生做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能勇于探索的新时代青年。
一、关注场景,抓关键词,明确写作方向
作文材料非常简练,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为考生提供了写作背景,同时也限定了写作场景。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一旦脱离了材料限定的场景,即为偏题甚至跑题。比如,文章从头至尾写的是人类自古以来遇到并征服千难万险的过程,却未关联当下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说既偏离了题意,也背离了命题人的意图。
第二句话“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是写作的重点所在。考生在写作中不仅要明确地回应这一时代之问,而且由此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思考”,分析原因,进而准确立意。材料中的“问题”是写作的关键词,也是写作的方向和路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实解决了我们生活、工作、学习方面的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相反,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可能会遇到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展开联想,深入思考,凸显思辨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指出:“注重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也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考生虽然有话可写,临场架构却有一定难度。考生如果在写作时能展开联想,深入思考,在表达方面体现思辨的特点,就能够写出一篇思维含量较高且富有逻辑性的高分作文来。考生可以联想到问题的“多与少”“深与浅”“新与旧”“真与假”等,可以通过个人的生活体验,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解决了一些简单的、浅层次的问题,但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仍然需要人类去发现、探索和解决;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运用还会催生许许多多新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本身也是推动我们不断思考、探索与创新的动力。从本质上说,互联网也好,人工智能也罢,它们仅仅是人类的工具,都不能完全代替人类。“问题”源源不断地被发现并被创造性地解决正体现了人类的成长与进步、人类的价值与尊严。
在行文过程中,考生应注重凸显表达的思辨特性。比如:“诚然,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们能够轻松、快捷地获取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一方面,现代科技在解决现实问题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可能会遇到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这样的表达既认可了互联网、人工智能的积极作用,又表明了人类的使命与担当。认识全面,思维辩证,逻辑严密,表达具有思辨性。
三、明确文体,驾轻就熟,体现创新精神
新课标I卷作文题在写作要求中并没有硬性规定必须写成议论文,但要求“明确文体”。因此,在写作时,考生应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不能写成“四不像”。考生可以写成一篇议论文,做到思维深刻,言之成理;可以写成一篇记叙文,做到文脉清晰,生动具体;也可以写成一篇散文,形散神聚,感情真挚;等等。当然,无论选择何种文体,都要做到思想积极向上,内容切合题意,力求有创意,有亮点,有可圈可点之处,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解析
每年高考过后,作文题目总是深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关注。本刊特邀请凤阳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一线,对语文教学及作文写作有着丰富经验的李军老师,解析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内涵,并和凤阳中学两位学生同题试水写作,以飨读者。
问题永恒,智慧进阶
□凤阳中学高二(22)班 张书涵
“小度小度!”“天猫精灵!”“嘿,Siri!”……不知何时,这样的呼唤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成为一种习惯。确实,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人们解决了很多问题。那么,能否说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呢?
“机器虽巧夺天工,不若手艺见真功。”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能使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少。
正如墨子曾说:“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也不例外。对于伦理道德、情感关系、人文素养等问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并不能给出切实的解决方案。信息技术归根结底是人类的成果,它储存的知识库依附于人类智慧,它所解决的问题其实是人类已经解决过的,因此,真正意义上无法使问题减少。此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涉及的知识领域也是有限的,对于无人踏入的知识盲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当下恐怕也无能为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不断探究未知领域,必须依靠人类自己的智慧。
正如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一个人倘若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沉浸在不劳而获的安逸之中,就好像是被困入了信息茧房,看似获得了成就,实则是温水煮青蛙,逐渐丧失自己的思考和智慧,最终沦为被信息技术钳制的奴隶。我想,信息技术只是一支画笔,通过人类的勤劳之手才能描绘出美好的蓝图,完全依赖信息技术而懒于思考、懒于创造的人,又怎能成为社会栋梁呢?
再说,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看似拥有浩瀚的知识宝库,却无法与人类智慧相比。它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却难以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思考;它可以提供海量信息,却难以给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醒悟;它可以减轻工作负担,却不能给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愉悦;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却难以给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由此可见,人类探索未知的脚步从未停歇,问题一定会随我们的前行而越来越多,唯有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问题永恒,智慧进阶。愿吾侪青年开启智慧之旅,在新征程上发奋学习,笃行不怠,成为信息时代的弄潮儿。
只要勤探索,何惧问题多
□凤阳中学 李军
诚然,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们能够获取许多正确的答案,轻松了工作,高效了学习,方便了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
因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我们解决的大多是显性的、常识性的、浅层次的问题,而隐性的、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探索、去解决。更何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可能催生出许许多多新的问题,诸如“知识产权保护”“数据隐私泄露”“高科技诈骗”“人文精神缺失”,诸如关于人性、关于未来、关于科技与生活的平衡等等。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这里可以化用一下:“答案也有涯,问题也无涯。”也许科技仅仅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人类对未知世界、未来道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其实,一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问题多、问题难并不足畏,因为问题本身往往就是推动我们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动力。每当我们发现、思考并解决一个个问题时,就会由衷地感到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因此,互联网普及了,人工智能应用了,社会发展进步了,但我们千万不能失去人的主体性,不能成为“摆烂”“躺平”、扶不起的阿斗,而应借助当今信息时代的风帆乘风破浪,勤于探索,勇毅前行,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君可见,越遇到困难越来劲、越遇到难题越能激发斗志的张连钢以及他的团队,唯心之所向,百折不回,他们在自动化码头技术方面创造多项世界纪录。君可见,探索运动极限、收割青春金牌的张雨霏,也曾遭遇过多次比赛的失利,但她“宁可肌肉在深夜里燃烧,不让情绪在失败中沉沦”,与教练一起寻找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后,终于脱胎换骨,破茧成蝶。2023年,张雨霏参加59个项目,收获了23块金牌。君可见,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动汽车、电力驱动和智慧能源学专家陈清泉,他不断发现,不断思考,创造性地把汽车、电机、控制等技术融合到一起,成为新能源赛道上的先行者、领航员……他们之所以能够闪耀着人生的高光,是因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不躺平,不懈怠,不畏难,始终拥有一颗勇敢探索的心。
只要勤探索,何惧问题多。作为风华正茂、肩扛使命的新时代青年,让我们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博学审问,明辨慎思,务实创新,逐梦远航。
问未有之问,解未解之谜
□凤阳中学高二(22)班 柳心然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从刀耕火种到信息时代,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我们不禁掩卷深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的问题不会因科技的昌明而越来越少,相反,只会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日益增多。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科技只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助力,不能遏制我们发现、探索的能力。
汗牛充栋的浩繁卷帙早已束之高阁,皓首穷经获得的答案轻轻点击唾手可得。俯瞰当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便利,解决了我们许多问题。但回首历史,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贾思勰的《齐名要术》,是利用自然来解决问题;牛顿受开普勒的启发提出万有引力,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获得真理。由此可见,人类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追求真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工智能的发展只是为我们解决问题助力。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我辈更应问未有之问,解未解之谜。
答案往往不是问题的最终结果,而是新问题的源起。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将博学和无知的人比作大小两个圆圈,圆圈外则是未知的知识。他说:“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博学者接触的无知的范围比无知者多。”人工智能只能将已有的知识进行选择整合,缺乏人类创新的能力。纵使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科技这一巨轮的真正舵手仍然是我们人类本身。因此,我辈唯有以勤思做帆,方能在时代浪潮中把握方向,追寻时代的脚步。
真理藏在一百个问号之后。科技的发展不会减少问题的数量,只会提高问题的难度。人工智能正如一把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倘若我们将问题仅仅局限在人工智能的冰冷回复下,深层次的思考将会陷入技术的桎梏,对真理的求知之心也会困在信息茧房,人类将在“无问”的窘境下必然走向“无知”的深渊。因此,站在时代潮头的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要以勤思善问、探索创新去探寻世界的奥秘。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海量信息爆炸式涌入的今天,愿吾侪青年借助科技发展的东风,无惧问题多少,不断更新知识,问未有之问,解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