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6日
第A06版:副刊

定远石雕守护人杨仁顶: 余生只做一件事

||| 一、展馆里的千年跨越 |||

□忽 艳

远古时期,人类就有了经过简单打磨的石器。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石雕作品,它们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是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遗产的保存与其守护人有莫大的关系,定远石雕艺术博物馆馆长杨仁顶便是其中一位。30多年的时间,他倾尽一生所有,耗资2000多万,收集了2000多件石雕,并且把藏品拿出来与大众共享。他以石雕为媒,让博物馆释放文化力量,让石雕文化惠及更多观众,让文化在共享中更好传承。

元代的火山岩石狮、汉代的一对石羊、明代的汉白玉童子浴盆、清代的精美砖雕、民国时期的木雕和石雕……在定远石雕艺术博物馆内,不同年代、形态各异的石雕艺术品琳琅满目,馆中藏品涵盖了园林石雕、建筑石雕、宗教石雕、陵墓石雕等。馆藏雕刻作品主要有人物、动物、神像、栏板、碑碣、墓志、石质建筑构件等类别。这些石雕或雄浑、或古朴、或淡泊、或飘逸,手法圆润细腻,纹饰洒脱流畅,极具东方审美情趣和历史沧桑感,体现了极高的欣赏价值,并且也是研究定远乃至安徽历史的重要资料。

已是古稀之年的杨仁顶1972年进入定远县文工团(后改为定远县黄梅剧团),1981年开始下海经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小县城,能有这种勇气的人还不算多。初入商海的他从摆地摊开始,靠着吃苦打拼积累了经验和财富,随后创办了公司,凭借胆识和运气加上社会各界的帮助,事业小有成就,慢慢地也有了一些积蓄。

物质生活满足后,精神上的需求便会显现。一直以来,他对书画、玉器情有独钟,以前迫于生计无暇顾及,现在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由收藏字画、杂件到收藏石雕,是个慢慢转型、自我提高的过程。生活中最常见的石磙、碓窝、石磨等物件是对我最初的启蒙,也让我朦胧地感觉到,原来石头与我们的生活如此贴近。在接触到定远本土的石雕以后,石雕艺术呈现的大美,定远先民的大智慧,让我感到震撼。”杨仁顶说,看到这些精美的石雕散落于田间地头,无人问津,长期经受着日晒雨淋,有的甚至被村民用来拴牲口、建厕所、垫路,人踏车碾损毁严重,真的非常痛心。

20世纪90年代初,他便真正开始走上了收集石雕之路,这条路他一走就是30多年。杨仁顶说,延长石雕作品的寿命,最大程度保留石雕艺术根脉,是当代人的使命,不仅可以教育、引导青少年了解历史,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所在。

||| 二、收藏路上的奇趣故事 |||

1、寒冬跳水捞石板

“石头不会说话,但在我的眼里,他们都是智者,与石头结缘是我人生最大的福报。”说起博物馆边门上方的这块被修补过的清代“如意”石板,杨仁顶感叹连连。这是他在定远程桥桃花岛上偶然发现的,石板看似不起眼,但凭经验,他知道自己又发现宝贝了,于是便找到岛主,当即谈好价格。因石板比较沉,当时他一个人不方便运回去,就和岛主说好第二天来取。

谁知第二天,等他兴冲冲带着钱按时去取时,却被告知涨价了。“这些年,出尔反尔的情况不是第一次遇到,所以来时我有准备,以防万一。”杨仁顶在和对方一番交涉后,最终获得应允。“我怕对方再反悔,赶紧将石板往船上搬运(桃花岛四周是水,进出需要摆渡船),当天天气寒冷,船沿上结有薄冰,石板搭在船沿上时顺势滑到了水里,当时我根本来不及有其他的念头,跟着石板就跳入水中,幸好我长年坚持冬泳,刚好用上了。”杨仁顶说,他自己很快将石板托起,最终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将石板拖回船上。寒风中浑身湿透的他冷得直打哆嗦,不料在抬时手底一滑,石板被摔成三段。懊恼的他不敢停留,一直到家才将湿衣服换下,虽然高烧了好几天,但庆幸的是最终心愿达成。

2、荒芜山坳遇救命娃

收藏的乐趣在于发现,每发现一个新品,都会令杨仁顶欣喜不已,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会想尽办法去克服,无论是金钱上还是其他,哪怕是危及生命。“这个明代汉白玉童子浴盆,可以说是我用命换来的。”杨仁顶感慨地说道,当初在定远的方家花园发现一农妇在用此物当猪槽,既意外又心疼,待谈好价钱后,货主用手扶拖拉机,把浴盆送到一公里以外的车上,不料车行半道熄火,检查后发现是没油了。方家花园地处大山,离定城近40公里,他停下来的地方是山坳,目光所及除了荒草便空无一人,早晨因赶时间想多跑几家看看,饿着肚子就出门了。当时已是下午4点左右,饿得头昏眼花的杨仁顶当时想,待在车内更危险,如果晕过去也不会有人发觉,于是凭着最后的力气移到路边躺下。隐约间听到说话声,迷迷糊糊中,他用力睁开眼睛,发现面前站着两个孩子,饥饿不已的他一眼就看到孩子挎着的篮子里有两个馒头,其中一个被咬有缺口。那两个再平常不过的馒头,此刻对他而言就是救命稻草,也正是这两个馒头救了杨仁顶一命。“从对话中得知,他们家境并不好,两个孩子是出来要饭的。最令我后悔的是,当初没有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不然日后也可以资助他们上学,此事让我每次想起都自责不已。”

3、吃遍饭馆寻“公羊”

“经历最曲折、收集时间最长的当属这对‘汉代石羊’。”杨仁顶抚摸着眼前残缺的公羊说,“可能与它有缘吧,收藏这只羊虽然经历了6年的时间,最终还是被自己找到了。”2016年在定远古城村发现了母羊后,只知道还有一只公羊遗失在本县,但究竟在哪却没人知道。据村民说,这对石羊是当地的镇桥之物,一公一母分立于桥的两头,从汉代起就流传下来。为了打听公羊的下落,杨仁顶没事就往乡下跑,从古城问到永康,又从西卅店一路打听到青山,无论镇还是乡抑或是村,只要有希望,他都不放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得到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有人在永康镇的一家饭店里看到过此羊。顺着这条线索,他几乎把永康的大小饭店吃了个遍。“如果每次到饭店只是打听公羊的下落,人家未必会说,我就想了个办法点菜,每次坐下点两个菜边吃边和老板聊。”最终在菜市场附近的一个农家乐里,发现了那只残损的、让他朝思暮想的公羊。“得到公羊的当晚,兴奋得睡不着觉,总觉得像做梦一样,半夜起来好几次,以确认真假。”

||| 三、守护石雕的初心与责任 |||

“这是年代不同的称砣,砣古代又叫权,象征着公平、公正。”面对近40个造型不同、大小不一的石砣,杨仁顶介绍说,“没事时,我常会在馆内对着这些石雕细细感受,用这种方式让我的心性品格得到滋养,找到内心的宁静,同时用心感知这些石雕背后的故事和时代的文化。时代会更迭,而文化永远不会消失。”

在收藏的过程中,家人也曾反对,可对于一个“石痴”来说,什么也无法阻挡其对石头的热爱。“这些年总共投进去的钱大概有2000多万吧,家里所有的钱都花在这些石头上了,爱人反对也没用,女儿曾埋怨我是不是真的要让她去要饭。”随着收藏的石雕越来越多,所需场地也越来越大,而这些宝贝又不能在露天放置。正当他为此事烦恼时,2013年,定远县有关部门联系上了他,并为石雕博物馆提供了场地。2016年,上下两层、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定远县石雕艺术博物馆交付。经过两年的装修和布置,2018年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

“三十多年的搜罗集藏,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有人说我痴傻,倾尽一生所有,收了一堆石头,但我无怨无悔,觉得做个石痴挺好。能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才是最大的财富。”杨仁顶说,“这些石雕是我的,更是社会的。私藏为公,把藏品与大众共享,为定远文化事业增光添彩,一直是我的心愿。余生我只想做一件事,就是守护好这些藏品,让这个博物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杨馆长是个有情怀的人,为当地的文化事业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博物馆是典藏人文自然遗产的文化教育机构,青少年经常参观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浸润心灵,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公益项目。博物馆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在这里可以让百姓欣赏到精美的石雕文化,感知当地的历史发展。”定远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江永龙说,“私人收藏与公共博物馆之间关系密切,背后是个体记忆与社会文化的联结。这些石雕是连接现在、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博物馆收藏的藏品及其所展现的历史,早已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

2024-06-06 ||| 一、展馆里的千年跨越 |||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4178.html 1 3 定远石雕守护人杨仁顶: 余生只做一件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