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辉
深蓝的夜空,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水银般的清辉倾泻在大地上,铺在农家院子里。
院子里年轻的父亲、母亲,还有一位八九岁的男童,围在水井旁。井旁有一口大水缸,地面摆放一口锅和几个水盆。母亲说:“把盆和锅打满水,把缸也打满水,月奶奶会把一年捣的药都洒进水里,能治百病。”父亲笑着按动压井杆抽水,男孩也兴致勃勃地从父亲手里接过压井杆,并把抽满水的容器露天放在院子里,这是我童年关于端午节前夕的记忆画面。年幼时,我相信月亮上有位捣药的老奶奶,唱着一首源自家乡的童谣:“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听着童谣,仰望夜空的明月,暗影和光亮相互交织,影影绰绰,我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位老奶奶。
那时,端午节当天要用头晚的露水或河水洗脸,传说这种水在清晨时的药效最佳,于是人们都早早起床洗漱。尽管河水微凉,还是有很多人跳进河里沐浴,都相信这样洗一洗,能保证一年里不害眼、不长毒疮。
村南山坡上漫山遍野的艾草是一味中草药,有平喘镇咳、祛湿散寒、温经止血的功效。父亲早早拿着镰刀去割一捆艾草回来,先抽出一把,用绳子捆绑了挂在门上。母亲捋把艾叶和大蒜、鸡蛋,放进锅里,烧火煮熟。鸡蛋状若心形,民间普遍认为,吃了鸡蛋能使精气神不受亏损,吃蛋图吉利,祈祷一年不生病。童年的农村还不富裕,尽管家家户户养鸡,平时却很少吃鸡蛋,只有端午节这天可以尽情享用,借机改善生活。大蒜具有解毒消肿、杀虫、止痢、行气消滞、暖胃健脾的功效,煮熟的大蒜吃起来软软糯糯,微甜而不辛辣。
父亲把剩下的艾草晒干后收藏起来备用。艾草是纯天然的蚊香,艾叶燃烧产生的烟具有消毒、杀菌、祛寒、驱蚊等功效。夏天蚊虫多,母亲拿出几根艾草点燃,蚊虫闻到气味都会落荒而逃。乡亲们还常常点燃艾草生出浓烟熏伤口,很快就会痊愈。
父亲还从山上采摘了很多槲叶,槲叶是槲树的叶子,呈椭圆形,巴掌大小,边缘有波状齿。据《本草纲目》记载:槲叶,气味甘、苦、平,无毒,具有止血、止渴、利小便之效。槲叶裹入糯米、红枣、冰糖,用棉线或草茎缠绕成直径一寸、长约四寸的槲叶粽。槲叶粽要单独煮熟,避免串味,煮熟的槲叶粽清香、甘甜。村子东北十里有屈原庙,受楚文化影响,为纪念屈原坠江,槲叶粽又名槲坠。
童年不知端午节习俗的深刻寓意,长大后才明白其中蕴藏的智慧,原来古人想通过祈福、清身、食疗,达成与疾病抗争的美好愿望。端午是仲夏之始、寒气和暑气交替的时候,阴雨较多,容易形成寒湿之邪,是一年中最“毒”的日子。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还是为人父母之后,孩子曾在端午前夕因过敏入院治疗多天。从此,每当端午临近,我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特别注意孩子的饮食和睡眠状况,生怕过敏复发。
如今的我早已步入中年,久居他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更怀念那光阴深处的端午和那金子般的旧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