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5日
第A03版:副刊

“粽”夏思乡浓

□王贤芳

年年端午又今朝。看着商场新上的粽叶、糯米,以及保鲜柜里各种口味、大小不一的粽子,心里不知不觉涌上一缕淡淡的思绪,似云似雾挥不走、赶不掉,直接将我带进对往事的回忆中。

很小的时候,对端午的记忆就是早晨醒来看到手腕、脚腕上系着的“五索”,那是母亲在油灯下用五种颜色的线搓成的彩绳,然后在我们睡熟后轻轻给我们系上的。母亲用“五索”线为我们祈愿,为我们驱邪避灾。印象中,母亲总是将“五索”线系成死扣,等到迎来端午后的第一场雨,才会用剪刀剪下来扔到门前的水沟中。母亲说这样所有的病灾邪恶都会让雨水冲走。

再大一点,端午的清晨,父亲会一大早就把我们喊起来,一起到村东头的玉米地里“拉露水”。“拉露水”就是用手拉玉米、青草等植物的叶子,将叶子上的露水捧到手中,然后洗一洗眼睛。父亲说“拉露水”可以明目。那时候我和哥哥都不喜欢“拉露水”,因为我们要赶在太阳升起前就出去,实在困得慌。可是每年端午前一天晚上,母亲总会让我们早早就睡觉,睡前还不忘“威胁”我们,说若是我们明天不早起出去拉露水,就不给吃红枣甜粽和流油的咸鸭蛋。所以每年端午清晨,父亲不需要费多大口舌,就能把我们三个孩子带到田地里去进行这庄严神圣的活动。

上学以后,我对端午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认识了屈原,学习了《离骚》;知道了包粽子、插艾蒿的传说。我还吟诵了许多关于端午节的经典诗词,如“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又如“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那时候特别喜欢和同学一起吃着香粽、吟诵着一首首唯美的古诗词,与屈原进行跨时空的对话。

从高中住校至今,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记忆中的端午节。不再一大早就起床出去“拉露水”,手腕上也没有了母亲连夜系的“五索”。学校、单位里的粽子很香、很甜,但总是觉得缺了点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品味人生的过程中才晓得,那是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缺少了年少的童真与快乐,缺少了魂牵梦绕的端午味道。

有了女儿以后,每年端午我也会虔诚地买上几束艾蒿插上门楣、摆上窗台;也会默默地准备漂亮的五彩线为她搓“五索”、系“五索”;也会买粽叶,泡糯米,包粽子。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说我包的粽子不如超市里卖的好吃,我就笑着告诉她:“我包的粽子叫‘天下无双粽’,只可学习,不可复制,因为粽子里面有妈妈的味道。”女儿笑了。后来,女儿外出上学,我每年都会给她发快递寄粽子,因为离得近,早晨寄下午就到了。有一次女儿和我视频,只见她咬了一口粽子,眼泪就下来了,她嘴角含着笑,眼里却流着泪,对我说:“妈,还是你包的粽子好吃,有妈妈的味道。”那一瞬间,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又到端午节了,教高三的女儿一早就打电话给我说,她今年端午节不休假,要陪学生。她说她想吃我包的粽子,还说想家了……我买了粽叶、糯米,在端午那天给年迈的母亲、给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女儿,都送去充满爱的粽子。

年年岁岁过端午,岁岁年年粽飘香。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不变的是“五索”紧紧缠绕的乡情,是粽子精心包裹的思念。在孩童吟诵的《离骚》声中,“粽”夏之时的味道与乡情重逢在记忆中。仿佛那悠扬的诗句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将我与故乡紧紧相连。粽子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与艾草的清香交织,形成了一幅独特的端午画卷。

2024-06-05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4079.html 1 3 “粽”夏思乡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