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30日
第A03版:言论

提升“谨言语”境界

□唐剑锋

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薛瑄,在《从政录》一书中这样写道:“守官最宜简外事,少接人,谨言语。”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为官者应减少不必要应酬、多“回家吃饭”,谨言慎行、尽心职事;这是为官者的本分,也应成为为官者的坚持,才能做一名清官好官。

薛瑄在《从政录》一书中,把为官清廉者划分为三个层次,“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不同的做官观,不同的思想境界,在为官清廉上,会表现出一定的差距。

在薛瑄看来,世上清廉的官吏有三种,有深明事理而不胡乱索取的;有崇尚名节而不随便索取的;有畏惧法律为保官位而不敢索取的。深明大义而不胡乱索取的,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行为,是清廉中最上乘的境界;崇尚名节而不随便索取,是洁身自好耿介之士,是次一等的境界;畏惧法律为保俸禄官位而不敢索取,是勉强被迫而清廉的,这又差一等了。就算是“又差一等”畏惧法律尊严的官吏,也能够守得住为官清廉的底线,不敢越过为官清廉的红线,也算是一个称职的清官好官。一个好官,一定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谨言语”的榜样。

明代文皇后《内训》中有这样一句话:“口如扃,言有恒;口如注,言无据。”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嘴巴如果像门一样紧锁,那么他说的话就会真实可信;如果一个人说话像流水一样滔滔不绝,那么他说的话一定是毫无根据的。就是告诫你要“谨言语”,尤其是作为领导干部,你的话,有一定的导向性,有一定的影响力;说话不仅是自己的事,也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力、公信力。因此,要做到像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中篇》中告诫的:“不可乘喜而多言”;就是不要趁着高兴,随意说话。违背原则的话,违背事实的话,违背群众意愿的话,都不能说。

作为领导,当说的话,一定要说,要为群众鼓与呼,不然,就是不负责任,就是不作为,就是失职。但不该说的话,就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不要不等下级和群众说话,就“作指示”;不要在座谈会上自己先讲话,“定调子”,让群众不敢实话实说;不要暗示下级、向下级打招呼,为自己谋私利、办私事;更不要下车伊始,先声夺人,让下级和群众大气都不敢喘。对领导干部来说,“谨言语”,就是说慎重思考过的话,而不是以权压人,以势欺人。

“谨言语”,是听群众说,让群众说,不搞“一言堂”。大权在握,无论你怎么说话,都是权威,这个时候,如果信口开河,如果违背原则、违背事实、违背群众意愿,怕也没有人敢指出来;自然会在干部群众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趁着权势,趁着高兴,或者趁着酒意大说特说,自然就会“言多必失”。于是,有人说,谨言慎行,也是领导的形象;细想想,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有的领导,就是从说大话、空话、废话、假话开始脱离群众,变成孤家寡人的。

宋人晁说之在《晁氏客语》中说:“出无谓之言,行不必之事,不如其已。”告诫人们: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话,做一些没有必要做的事情,还不如不去做。“出无谓之言,行不必之事”,有损一个人的形象,一个人的名声;如果是领导,还会给党和政府抹黑。一个人能够“谨言语”,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品质,一种内涵,一种谦卑,更是一种自律的境界。

“谨言语”,也要体现在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这些私密场所。“谨言语”也是不说废话、多余的话、无原则的话。这不仅应成为一种约束,而应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境界;让人感觉你做人有原则、有界限、有规矩、有担当。

2024-05-30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3844.html 1 3 提升“谨言语”境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