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绍琴
田野里,纵目而望,麦苗青青,麦穗沉沉,麦籽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看起来的饱满其实只是灌了个“半饱”,这是小麦的“小满”。小满后十天半月,农民们三三两两拿着镰刀奔向麦田。阳光下,一束束收割下的麦子像花一样,绽放在农民们嘴角的笑涡里,闪耀在额前滚落的汗珠中。小满,是收获的前奏。
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人生百年光阴,父亲深谙小满之理,不疾不徐地向前走着,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在对欲求的追逐上,莫不如此。
幼时读书,不甚努力,考试考砸了,卷子藏在书包里不敢示人。一路上,我把斜挎的书包护在腋下,一只手按着,生怕打着红色勾叉和分数的卷子像蝴蝶一样从包里飞出来,被人捉去;露出一脸忸怩的表情,看见人便绕道而行。父亲似乎学过心理学,看见我便能猜个大概。
“又考砸了吧?”我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平时让你好好学习你还不信。哪有不劳而获的道理?不过没有关系,你能读到什么时候我供你到什么时候。实在读不了,回家我教你干农活,也能讨一口饭吃。”父亲笑着,轻松地调侃道。
快到交学费的日子,父亲东筹西借,好不容易凑齐交到我手中,还是一脸轻松的样子,“你能读到什么时候,我砸锅卖铁供你到什么时候,我会尽力,你尽不尽力就是你的事了。”每年开学,我背着书包如愿上学。父亲收拾起他的錾子手锤等石匠工具,外出打石头,挣钱还债。
现在想来,幼时虽然家贫,常年举债,子女读书也并不算出色,但父亲自有一种“小满”的笃定心态——他尽力了,债总会还上,子女终会懂得尽力。只要尽力了,就会有收获。
父亲有一句口头禅:“差不多就可以了。”
父亲近六十岁时,四个子女全都考上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他将打石头的整套工具赠予徒弟,土地送给邻居耕种,自己留下两小块菜园种一点蔬菜,养两只羊、一头猪、几只鸡。岁末,宰杀烹调,邀请亲戚朋友十余桌相聚。人家问他怎么不外出打工了,不种地了。他淡然回答:“人一辈子,顶多百十年的光阴,差不多就可以了,不要一直急着赶路。”
父亲泡上一缸酽茶,茶缸常伴身侧。放羊的时候,望着吃草的羊儿,呷一口;到菜园子浇菜,坐在土坎上,呷一口。人家和他说话,你的羊长得好啊?你的菜长得怎样?他回答:“还行,差不多就行了。”
我们回家,给他零花钱,他抽出一两张,退还给我们,说道:“你们还要成家立业,自己存着,回来给点意思意思,差不多就行了。”
父亲的小满里,有知足,有憧憬,有释然。过去,他总是对我们说,只要身体好好的,自己知道努力,总会一天比一天好。其实这话也是他对自己的鼓励,伴着他走过几十年的艰苦岁月,将我们抚养成人。别人说他养四个孩子,负担重。他说他的四个孩子和土地里的庄稼一样,会有收成的。我们忙于工作,一年回去的次数屈指可数。父亲不像母亲那样每次打电话都急切地问什么时候回来,他总是安慰母亲,孩子大了就像鸟的翅膀硬了,要飞出去自己找食,这是好事。
如今,和我们一起搬到小城居住的父亲不时仍会说:“人一辈子,差不多就行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这句话里暗含着只要身体健康,还会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何必纠结于一时一事。
父亲的“小满”哲学,有着朴素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