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
第A05版:要闻

新课改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

李茂松

对于广大中小学校来说,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9年1月正式启动的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是对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年的实践经验进行的全面的审视、总结和提炼。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特征、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态势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了符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创新性的举措。本次课程修订对未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进行了新的制度设计,其核心追求是贯彻“课程育人”新理念,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引领育人方式变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和跨学科育人”是新的育人方式的核心。回应了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与求证。

“综合育人”是我国发展素质教育的根基,必须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而不能被弱化。“综合育人”从德智体美劳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出发,聚焦人的综合素养培育,很好地体现了“五育并举”的政策主张,有助于克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等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既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高度一致。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实践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最直接体现,也是改造自然的最基本途径。因此,无论对于人自身发展还是与外部世界互动,实践都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在教育领域,实践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自身经验并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育人”本来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追求,是学生们成长的基本途径。然而,当前一些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优越、教育手段越来越丰富,对实践却重视不够。学生掌握了大量知识而缺少体验和经验,他们会做书本上的练习题而不会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新课程强调“实践育人”,意在通过实践活动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改变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单一的育人方式,挖掘教育中的实践元素,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学生体验发展其核心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众所周知,科学知识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了分科,分科使科学发展更为迅速,也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向前迈进。在实践中,学校中的分科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建立学科认知结构有着重要作用,但单纯的分科使知识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真实情境。分科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了不同学科知识的横向关联,由此带来一些弊端。比如导致学生的学习被动机械、浅层次学习、学习效果差、不能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等。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强课程结合、注重关联,贯彻执行“跨学科育人”新要求。

育人方式的变革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践育人”“跨学科育人”就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的。在推动“实践育人”方面,本次课程修订还独立设置劳动课程,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并设计了十大任务群,在不同学段作出了相应安排。设置劳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亲历劳动过程;而且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劳动素养。可见,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劳动实践和体验,这充分体现了“实践育人”的价值取向。

总之,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教育工作者需不断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更高的水平、更好的状态投身到教学中去。 (作者单位:全椒中学)

2024-05-1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3119.html 1 3 新课改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