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症患病率的上升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近年来,我国儿童肥胖症的发病率为5%~8%,呈逐渐上升趋势。肥胖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甚至还可延续至成年,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胆石症、痛风等疾病的风险,故应重视对肥胖的防治。
儿童肥胖症是什么?
可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95%~97%肥胖患儿为单纯性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不伴有明显的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而继发性肥胖症是指继发于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基础上的肥胖症。
儿童肥胖的诊断以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10%~19%者为超重,超过20%者为肥胖。其中超过20%~29%者为轻度肥胖、30%~49%者为中度肥胖、50%者为重度肥胖。
体质指数(BMI)是评价肥胖的另一个指标,指体重(kg)/身高(长)的平方(m2)。18.5kg/m2≤BMI<24kg>同年龄、同性别的第95百分位数可诊断为肥胖;当BMI为24~27.9kg/m2或在第85-95百分位数为超重,并具有肥胖的风险。
儿童肥胖症的病因有哪些?
单纯性肥胖的发病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能量摄入过多。为本病的主要原因,长期摄入的营养超过机体代谢需要,剩余的能量便转化为脂肪贮积于体内。
2.身体活动量过少。使用电子产品,长时间久坐,缺乏体育锻炼,即使摄食不多也可引起肥胖。
3.遗传因素。目前认为,肥胖的家族性与多基因遗传有关。肥胖双亲的后代发生肥胖者高达70%~80%;尤其是母亲肥胖者其后代发生率为40%~50%;双亲正常的后代发生肥胖者仅10%~14%。
4.其他因素。如进食过快,或饱食中枢和饥饿中枢调节失衡以致多食;精神创伤以及心理异常等因素亦可致儿童过量进食。
继发性肥胖的发病主要与疾病因素有关:因罹患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精神疾病等所致的病理性肥胖。此外,菌群失调导致调节、储存能量失衡亦可导致肥胖。
儿童肥胖症的生理危害有哪些?
儿童肥胖程度越严重,对儿童健康的危害越大。可导致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损害,影响儿童智商、行为、心理及性发育。
1.血脂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而血脂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2.肥胖儿童胸壁脂肪堆积,压迫胸廓扩张受限,顺应性降低,横隔运动受限,影响肺通气功能,使呼吸道抵抗力降低,易患呼吸道疾病。
3.儿童肥胖是诱发脂肪肝的重要危险因素,重度肥胖儿童脂肪肝发病率高达80%,高血压、高血脂是肥胖儿童发生脂肪肝的危险信号。
4.肥胖儿童易患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是15%,明显高于正常儿童(4%)。
5.免疫功能低下,尤以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因而易患感染性疾病。
6.普遍存在高胰岛素血症,为维持糖代谢需要,长期被迫分泌大量胰岛素,导致胰岛分泌功能衰竭引起糖尿病。
7.易出现性早熟,性发育提前可引起性意识,会较早产生对性的迷惑、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影响儿童学习和生活。
8.肥胖儿童的智商低于健康儿童,其活动、学习、交际能力弱,久而久之会出现抑郁、自卑,使儿童对人际关系敏感、性格内向,社会适应能力低,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肥胖症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目前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中以一般治疗为主。
1.一般治疗:调整饮食和增加体育运动,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水果及蔬菜饮食,并且配合运动处方干预。
2.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只有正规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方案未能限制体重增加或改善并发症时,才使用药物治疗。
3.手术治疗:儿童肥胖一般不建议手术治疗,若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必须由医务人员评估手术指征。
小儿肥胖症日常生活管理要注意什么?
1.调整饮食结构。优先选择新鲜蔬菜水果,限制高糖、高热量过多的食品,每餐适量进食,尽量用蒸、煮、炖的烹调方法,少用煎、油炸的方式,避免加餐、饮用含糖饮料。
2.注意锻炼。每天运动30-60分钟,每周累计约2.5小时为宜,每周运动4~5天,运动方式以跑步、游泳、球类以及骑单车为主。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习惯走路、做些家务,少用车接送孩子。每次静坐不可超过1小时,限制观看电子产品,作息规律不熬夜,5岁以上儿童保证有连续9~11小时的睡眠时间。
4.家长要给孩子信心,不要把忧虑挂在脸上,让孩子心生自卑。这种自卑心理不利于孩子身体的康复,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 (天长市人民医院 吴登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