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楠 陈瑞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深化了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根据滁州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聚焦劳动者跃升,全力做好“新质人才”政策保障
劳动者跃升为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最大的生产力,也是生产关系的主体。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创新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劳动者能够在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升级创新型生产工具、基础研究或者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方面做出重大突破,成为科技型人才。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这就要求劳动者具备多维知识结构,能够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迅速使用新质生产资料,成为应用型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全力做好“新质人才”政策保障。一方面,搭建“引凤”平台,创优“引凤”环境。开展新质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全市范围内返乡人员,推动各类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在全市范围内互享通用。配合省、市相关政策,常态化为企业和“新质人才”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送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分类“引凤”内容,孵化“引凤”项目。在招才引智上,落实“人才兴皖”工程和“人才安徽行”部署,迭代升级招才引智“十大举措”4.0版,锁定人才类别,针对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精准分类施策。积极推进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发挥智库作用,将紧靠南京、合肥的区域科研优势转化为高水平人才优势,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聚焦劳动资料跃升,深入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劳动资料跃升为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生产力中最基本的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技术含量的高低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批更高效、更智能、更低碳的实体生产工具,进一步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的生产工具,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促进生产流程走向智能化,生产模式由简单的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定制,推动生产力水平跃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了实现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的目标,一方面,传统企业要加快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摆脱传统的人口红利模式,转而利用信息化、数字化、低碳化帮助企业提质增效,推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另一方面,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中应有针对性地招引智能化项目,构建以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并为企业考虑,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积极推进5G网络、光纤网络、新型数据中心等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三、聚焦劳动对象跃升,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劳动对象跃升为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得益于科技创新进步,劳动对象的种类大幅拓展。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的手段和能量更为先进,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范围扩大到航空、深海和地底深处等。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创造新的物质资料,比如互联网数据、生物数据等等,并将其转化为了劳动对象,提高了生产效率。
当前我国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问题,现有的劳动对象已经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必须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一方面,深化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深化与合肥、南京都市圈的融入合作,努力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取得更多的协作成果。另一方面,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提质升级为引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强滁州旅游品牌。优化全域旅游线路,健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打造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文化特色鲜明的长三角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
四、聚焦全要素生产力跃升,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协同跃升。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由多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既涵盖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也包括了科学技术、教育和管理等非实体性要素。其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进而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只有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一方面,要打好重点改革的“组合拳”。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深化“评定分离”改革,促进工程项目招标“评优推优”。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有资产资源整合重组,完善监管体系,打造核心竞争力,提高风险防控力,切实提高企业效益。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招才引智高校行”“千企百校行”“才聚满天星·筑梦新滁州”系列活动,优化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同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和定制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全椒县委党校、滁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