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王玉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然而,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农村地区面临着人才流失、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和效果。因此,统筹城乡融合发展,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显得十分重要。

一、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这无疑对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挑战。城乡融合发展策略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消弭城乡发展鸿沟,构建均衡、协调的发展新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从经济层面看,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和高效配置。城市的发展动能向农村渗透,带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农村的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得以凸显,并逐步向城市市场拓展,这种互动促进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良好局面的形成。

从社会文化层面看,城乡融合不仅意味着物质文明的交流,更包含了社会治理和文化交流的深层次融合。城市先进的治理理念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向乡村传输,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让城市居民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增进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系。

从生态环境层面看,城乡融合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同步进行。城市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向乡村转移,帮助乡村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探索适合自身的绿色发展道路。

此外,城乡融合还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农村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更多的人才开始看到乡村发展的潜力与机遇,这不仅使得乡村能够留住人才,甚至吸引城市人才回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城乡融合发展并非单一的发展模式,而是一个多元复合的发展策略,它通过打破传统的城乡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振兴。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城乡融合,优化发展机制,将是乡村振兴实践中需要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二、乡村振兴策略的差异性

首先,不同类型的乡村,其特点与发展需求有明显差异。乡村的分类可根据经济结构、地理位置、文化传承等多重维度进行,而每一种类型的乡村对于振兴的方向和深度都抱有各自独特的期待与要求。

一是依托于特色农业产业的乡村。这类乡村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征。它们追求的振兴策略往往聚焦于产业的提质增效,寻求通过科技创新、品牌打造以及市场拓展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其产品竞争力。此类乡村迫切需要的是技术支撑和市场拓展上的有力策略,以及能够促进产业链现代化的政策扶持。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对这类乡村而言,振兴的路径在于如何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点,同时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资源。这就要求振兴策略既要注重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旅游产品的创新,也要着眼于生态保护和文化继承的长远规划。

三是人口外流严重的乡村。它们面临的是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困境。针对这类乡村,振兴策略的重点应放在吸引人才回流和提高留守人口生活质量上。包括改善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以及开展适应当地实际的产业升级转型。

四是边远山区或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它们除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之外,还承载着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使命。对这些地区而言,振兴策略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和包容性增长,确保振兴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同时尊重并促进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

不同乡村的发展需求复杂多样,振兴策略也应当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无论是强化产业基础,挖掘旅游潜力,解决人口流失问题,还是保障社会和谐与文化多样性,各类乡村的振兴之路都需精心规划,细致落实。

其次,乡村振兴策略的差异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结构等因素均对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的地区差异是导致乡村振兴策略分歧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人力资源丰富而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倾向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之下,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则可能更注重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模式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技术创新与应用程度的不同也影响着各地乡村振兴的方向。一些地区可能会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发能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准化管理。而在科技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推广实用技术和改进传统农耕方式则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地方政策导向和实施力度的差别亦是形成乡村振兴策略差异的关键因素。地方政府对于乡村发展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率,都会对乡村振兴的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采取更为积极的激励措施,来吸引企业和资本投入乡村建设;而其他地区则可能侧重于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提高乡村地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地方文化和乡风民俗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乡村振兴策略差异化的体现。在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区,振兴策略往往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以此作为吸引游客和提升地方知名度的手段。而在文化多样性较弱的地区,则可能更注重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乡村振兴策略的差异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差异性不仅体现在策略的选择和实施上,也反映在乡村振兴的最终成效上。因此,制定和实施乡村振兴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确保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再次,把握乡村振兴的发展特点。一是产业协同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乡村振兴越来越重视农业与旅游、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打造多元化的产业链条,促进乡村经济体系的升级与重构。这不仅能够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还能吸引城市资本和技术下乡,实现资源共享和价值互补。

二是人才策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政策上也将更加倾向于培养和引进具有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同时激发乡村青年的创业热情,引导他们成为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乡村振兴对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强,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提升乡村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确保农村可持续发展。

四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振兴工作不仅要保护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宝贵资源,还要创新农村文化活动,提高文化服务效能,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五是深化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歇。制度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化土地、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三、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依托于一系列关键要素的有机结合与协同发展。这些要素包括政策引导与支持、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文化挖掘、生态保护等,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共同塑造着乡村振兴的丰富图景。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通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定期的技能提升和知识更新服务,以此提高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农村青年参与现代农业经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引导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

金融政策的改革调整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建议通过优化金融服务体系,降低农村金融服务门槛,为农民提供更多低成本的金融产品。同时,推动农业保险制度的完善,减轻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农民生计的影响,增强农业的风险抵御能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广适合农村实际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在农村的广泛应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交通、水利、电力等设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推动产业融合,构建多元化的乡村经济体系。鼓励农村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挖掘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潜在价值,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品牌。同时,促进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强乡村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定远县委党校)

2024-05-09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2680.html 1 3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