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在写作的道路上,书籍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平时读得多还是写得多?
方玉峰:首先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我不能算是一个作家,最多算是一个虔诚的写作者。我想,毋庸置疑,书籍在每个人的写作道路上肯定是充当非常重要几乎无可替代的角色。如果一个作家或者写作者,没有相当的阅读作支撑,不去大量地阅读,那他怎么能够写出好的作品来?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如果不汲取更多的花朵花粉,它怎么能够酿成鲜美的蜂蜜来。道理是一样的。
这几年我写得已经不多了,每年坚持创作三到四个中短篇,十几篇散文随笔,五万字左右的量。当然发表的也相对很少。但是即便这样,我的阅读量却没有减少,除了文学作品外,我喜欢阅读社科类的书籍,尤其是美学、哲学方面的书籍,这些可以拓宽视野,加深认知,提高自己的审美以及价值判断,对自己创作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问:碰到读不懂的书,比如文字晦涩,接触新的领域时,您一般如何解决?
方玉峰:实际上,到我这个年龄,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阅读障碍了,除非是外文版的书籍,那我也不会去读,我不想在这方面浪费宝贵的时间。尽管我强调阅读的多元性,但是我想能够引起你阅读兴趣的往往是那些吸引你的书籍,或者对你有帮助的书,除此以外谁也不会去自寻烦恼,因为时间毕竟有限。但也并非说是没有遇到过阅读障碍的书,比如《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等,阅读这些书籍,我想不仅仅是兴趣所致,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古典文化营养的汲取,中国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尤其是《诗经》,那种充斥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诗歌真的会让你为之拍案叫绝。但当初阅读这些书的时候,如果不借助于工具书,不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军事、稼穑以及婚姻背景等等,你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那么阅读的意趣也会大大减弱。
3、问:有没有一本书或者一类书引发你创作的冲动?
方玉峰:我身边有一套肖洛霍夫写的《静静的顿河》,这套书伴随了我将近二十年之久,至今我对它的阅读兴趣不减。这本书对我的潜移默化无疑是巨大的,它让我对人、人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有时当我看完其中一段精彩的章节,我就会有一种创作的冲动,我恨不能创作出这样伟大的作品来,但这无疑是有着很大的难度的,或者根本不可能。
一个以读书和旅行
为爱好的文艺男中年
1、问:阅读习惯是什么样的?阅读的频率如何?
李学鹏:我的阅读习惯是从7岁开始养成的。我记得那时无意间看到了一个电视动画片叫《成语动画廊》,这个节目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成语典故的由来,激发了我对于文学和历史的巨大兴趣,所以放学回家路上就钻到图书城看书,漫无目的地看自己能认读的书。在书里发现问题后就想着找书里的内容来解答,后来年纪增长,关注到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也喜欢从书里找答案,这养成了我思考和阅读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曾国藩说,书一本没读完不可以读下一本。我并没有按照他的方法读书,因为我一直是带着问题去读书的,所以我的阅读都是参照式阅读,时常同时读好几本书。我每天除了工作之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看书,因为这是我的最大兴趣,也是可以说是我的精神寄托所在了。我一年大概阅读几百本书,对于需要精读的书是一定会做读书笔记的,这样才能进行融通思考,和作者对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做读书笔记也能帮助自己记住书的内容。多年以后,年纪增长,翻阅以前的读书笔记,也是一种检阅自己成长的过程。
2、问:一般如何获取书籍?
李学鹏:我读高中之前就有购书的习惯,那时购书主要在新华书店和本地的席殊书店。高中的尾巴上,我开始在贝塔斯曼这个已经不存在的平台网购书,我应该是中国第一批网购图书的顾客。上大学和工作后,我喜欢逛二手书店,特别是南京的汉口路唯楚书店和学人书店这两家。总能在里面淘到宝贝,还能遇到很多有共同阅读经历的书友,聊上几句,遇到志同道合的还会加联络方式,成为能够思想交流的朋友。当然,我也有各种电子阅读器,出差时会带上,方便在旅途中阅读,但是日常我还是顽固地坚持纸质阅读。
滁州的图书馆是我近些年最爱去的地方,无论藏书和设施、服务都是非常棒的。一座有人文底蕴的城市一定要有一个好图书馆,我想滁州在这一点上是配得上欧阳修、王阳明的精神气质的。滁州的图书馆为滁州这座千年古城,注入了无尽的书香文气,让我流连忘返。
李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