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迎迎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挑战,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关于共同富裕的新思想、新部署、新举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物质前提: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发展格局为支撑、以高质量发展为依托做大做好“蛋糕”,筑牢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一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持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通过市场化等多元手段推动过剩产能有序化解,着力破除无效供给,支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强化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嫁接,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筑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三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拓展对外开放的范围层次,继续推进和优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推动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度融入世界供应链和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对外开放这一重要法宝动力源的助推作用。
二、制度规定: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强化共同富裕的制度支撑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要持续推动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蛋糕”切好分好,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一是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支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不偏离共同富裕的方向。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竞争力和控制力。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破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民营企业家信心、稳定未来发展预期。二是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收入分配体系,持续缩小收入差距。初次分配要注重营造良好的竞争生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合理有序。再分配要强化税收调节,健全直接税体系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规范调节和合法监管,平抑贫富差距的代际传递。第三次分配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慈善活动,加强慈善事业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建设,提升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透明度与公信力。三是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推动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和自由有序流动,畅通市场循环。
三、主攻方向: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增强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
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和重要路径。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抓牢抓实产业振兴这个关键,强化人才支撑,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流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二是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要依托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整体布局和发展战略实施要求,调整完善区域发展政策体系,优化重大生产力发展布局,在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和路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效应。要加强区域间协调联动和分工合作,完善区域协作和帮扶机制,不断增强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整体绩效水平。
四、内在要求: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提升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优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要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健全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一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继续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力度,分阶段逐步提高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结构上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完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制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全面发展能力,畅通向上流动通道。二要健全养老托幼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和多元特色托幼体系,扩大普惠性服务供给,降低养老托育成本,引导优质养老托育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培育壮大老龄托幼产业。三要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厘清房地产市场短期和中长期供需总量和结构,强化规划引领和风险管控,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构建商品房、公租房、农村自建房等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满足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
五、价值引领:充分发挥主流价值、主流文化引导作用,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在物质财富富足的经济基础上,要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引领支撑作用,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宣传和学理阐释,以“第二个结合”坚定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自信。二是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共同思想基础。三是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积极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供给,为推动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和文化凝聚力。
【本文系2023年安徽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S2023050】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