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做好创新大文章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卜 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三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正在加速进入数字时代,以6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关键科学技术实现突破并发生质的变化,必然会引发生产力核心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变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更高素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因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根据教育部2022年的数据,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不断地为劳动者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优化劳动者队伍结构,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劳动资料包括生产要素和生产工具。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深刻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数据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占GDP的比重达到41.5%,稳居世界第2位。海量数据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丰富的生产要素保障。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核心,是区分不同质态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批批科技含量高、技术精密的生产工具陆续出现,促进资源加速流动,优化要素配置组合,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生产方式发生系统性变革,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高精尖的生产工具保障。

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因素。劳动对象是现实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批批变革性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问世和应用,一系列新物质、新能源、新材料的涌现和浮现,将在更大范围扩展劳动对象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引发生产领域的巨大变革,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大驱动力。

二、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拥有完备工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政策法规体系日渐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优质土壤和基础条件。

科技创新方面,近十年来,我国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2年的1万亿元到2022年突破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强化,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5%,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前沿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6G、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处于世界前列。

产业基础方面,我国拥有完备工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已成为全世界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1.25万美元,14亿人口和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形成的庞大消费需求,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成长性最好的消费市场。完备工业体系和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为创新技术迅速产业化提供坚实基础和丰富的早期应用场景。

制度环境方面,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国家高度重视未来产业的发展,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与未来产业相关的政策文件。2021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创建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工作。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提出完善高效协同的新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等重点任务。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壮大,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创新人才方面,我国拥有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5万人年增长到了2022年的635万人年,占全球研发人员的比重超过30%,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我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风险挑战。一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还不够多。二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够安全,安全风险隐患一直存在且较为突出,在不少领域还面临“卡脖子”的问题。2019年,中国工程院对26类制造业产业开展产业链安全评估,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只有60%是安全可控的,40%要依赖进口。三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运行不畅,面临创新体系生态效能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考核评价机制与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需求不匹配、缺乏有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等问题。四是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不完善。

三、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因此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坚持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创新,过程保障在制度创新,关键因素在人才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建立持续稳定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在重点领域攻克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增强新质生产力创新源头供给。二是把握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平台,强化前沿领域科技研究,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建设一批以企业为重点的研发机构。

推动产业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是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着力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从国家层面统筹谋划,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二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精准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创新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三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基础数字化智能化,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应用场景创新与迭代示范,为前沿技术转化提供早期市场并加快产业化应用迭代。

推进制度创新,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一是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通过扩大减税激励、支持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培育有利于发挥各方合力的创新生态育成机制,构筑完善的创新生态。二是做好集中攻关,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开展以国家使命和创新绩效为导向的现代科研院所改革,构建符合科研事业单位特点的管理模式。三是加快推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开展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试点、科技成果转化试点,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激发人才创新,推动人力资本跃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一是着力人才自主培养。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针对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提升科技产出效率。三是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引进制度,重点引进海外华人科学家,优化国际化科研环境,搭建多样化国际创新合作平台。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

2024-04-25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2087.html 1 3 做好创新大文章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