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南谯区近年来以科技为支撑、以深化集体林改为契机,加快乡土树种培育,优化市场化投入,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省级创新点高质量建设。
聚焦特色,建立乡土树种培育机制。强化科技合作,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博士2名,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编制人工林保护指南等4项技术规程。与中国林科院、北京林大、亚林所等合作,系统研究麻栎良种栽培模式,收集优良种源300份,新增国家级麻栎良种基地150亩。申报良种基地种子园道路及综合试验室建设项目,建设科普馆1个,建设综合试验室1000平方米,吸引长三角区域高新林业人才入驻。
聚焦改革,优化市场化投入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三权分置”,加强林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新流转林地2000亩,培育林业经营主体63家。采用“特色产业+旅游+宅改”新模式,建设森林旅游综合体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1个。聚力龙头引领,吸引国家级龙头企业上海丰科等规划投资建设1000亩长三角绿色农产品(食用菌)产业园,实现20万吨麻栎枝丫材全面“资源化”。全区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66.7%。
聚焦转型,探索推进绿色发展机制。加快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防火道路11公里,改造饮用供水管道2公里。建设森林资源管理与服务大数据平台1个,在林区主要路口、坟地等火灾易发林情复杂地段新建4个林火感应式监测点,主要林区设置高清摄像头5个。推动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造红琊山、红琊湖、红琊寺3处景区,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固碳森林3000亩,同时探索建立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
(刘志强 杨读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