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0日
第A03版:副刊

犹念当年青石街

□忽 艳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窗外路灯闪烁,车水马龙,繁华喧闹的街景却牵出了一丝孤独。来南京已十年有余,“新南京人”的标签还未完全习惯,虽然每天融入其中,心底里依然对故乡充满思念。

我的家乡位于安徽滁州下面的一个县城——定远县。县城不大,却是有着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这里名人辈出,东吴名将鲁肃、明朝开国将领沐英、抗倭英雄戚继光等均出自这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罗炳辉、谭震林等,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这里还是包青天首任县令的地方,他在任时的传奇故事被书写在包青天廉政文化园内的定远县衙墙上,而这些也是我行走他乡、与人交流时足以令我骄傲的资本。

今年春节回到家乡,浓浓的乡音充斥耳边,自己也无需刻意讲普通话,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故乡,那个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充满了无尽的温暖和回忆。

犹记得县城北大街那条曾经的青石街,儿时起便和家人行走于此,整个初中更是每天踏着它来回。青石街不算长,也没多宽,暗陈却极富特色。因年代久远,石块已被磨得光滑如镜。上学途中,我常边走边想:这么多大块的青石,不知道从哪里运来,也不知有多久的历史,它们来此之前都有些什么样的故事?从颜色看深浅不一,还有少数几块是暗红色,因为铺就这条街的使命,这些石头从不同的地方得以组合到一起。每逢雨天,青色的石块经雨水的冲洗,倒映着人影,散发着光亮,脚步落在青石板上,嗒嗒作响。灰墙、青苔、斑驳了一路的青石街,构成了天然的水墨画,只缺一个梳着长辫、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在独自上学的途中充满趣味。

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的青石街不仅有住户,还夹杂着早点铺、小诊所、茶炉房、粮油店……就连居委会也位列其中。早晨,青石街最热门的地方莫过于街口的菜市,水灵灵的红萝卜、绿油油的小青菜、圆滚滚的青辣椒等各种时令蔬菜不一而足;青鱼在盆里扑腾着,黄鳝、泥鳅也随处可见,商贩的吆喝声、买主的讨价声、熟人的招呼声,让热闹的青石街充满生机。

晚上的青石街则呈现它温情的一面,安静且美好。在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电风扇尚属奢侈品,更不要说空调了。夏季的夜晚,对抗酷热的方法就是每家每户搬个凉床放在门口,朗月繁星下,邻居们边乘凉边聊天。邻里间的家长里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伴随着手中轻摇的蒲扇,在清寂的夜晚清晰又模糊。

记忆中,青石街最热闹的场面莫过于元宵节灯会。记得有一年的元宵节,各个居委会都要出自己的节目,当年的北关居委会也不例外。春节起,我们几个年纪相仿的孩子就爱往排练场跑,看着表演花灯的彩排,期盼着元宵节的到来。

终于盼到元宵节那天,整条青石街立刻沸腾起来。表演队伍被人群包裹着向前,处处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欢笑声和锣鼓声从街头充斥到街尾,激荡在空中四处飘散。孩子们跟着玩灯的长龙一路奔跑着、嬉笑着、开心地打闹着……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河蚌姑娘,大大的眼睛顾盼生辉,乌黑浓密的长发被扎成一束垂在腰间,淡绿色长裙随着身体的摆动摇曳生姿。头上插着的步摇以及身上粉色的珍珠坎肩让我羡慕不已。河蚌姑娘和玩旱船的白胡老者在那个元宵节成为最闪亮的明星,也成为我元宵节思念故乡时挥之不去的记忆。

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热闹与安静和谐相处,互相叙述着这里的故事,朴素的青石街记录了当年多彩的生活。

随着光阴的流转,青石街的人或为了梦想、或迫于生计,纷纷奔赴异乡。不知何时,那条盛满记忆的青石街早已被平整的水泥路所替代,北大街也完全变了模样。但故乡那些曾经刻在骨头里的记忆,却从未遗忘。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2024-04-10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1140.html 1 3 犹念当年青石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