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眼
多年前,一个高大的狼群雕塑在深圳市某小学揭幕。这个雕塑名为《出征》,其底座上刻着这样的文字说明:东方是“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西方是“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我们要对孩子进行“狼”的教育,而不是“羊”的教育。
雕塑落成后曾引起轰动,颇具争议。不过,虽然反对者不少,但这些年来,狼性文化思潮的确在无形地影响甚至主导着我们的教育,“竞争”“超越”“淘汰”等热词流行就是明证,严重的“教育内卷”无疑是“狼性”盛行的结果。
在推崇公平正义,人们遵纪守法,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无数校园霸凌事件尤其是少年杀人案的出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身上“狼性”十足,恶意满满,大概也是受此影响。
我们是需要有些“狼精神”,让孩子有点血性,学会竞争,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大势中有立足之地。然而,一味追求“狼性”,片面理解竞争,难免走向极端,会适得其反,丢弃人性本义。
人类是有竞争,有争夺,为生存计,可能还有暴力战争,但作为社会动物,人更多的是团结、合作、互助、友善,大多时候不是冷酷敌视,而是温情脉脉。就像天气一样,虽然有雨雪阴霾,但常见的还是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其实,“狼性”指的是对“外敌”的狠;对内则是温情有加,非常和谐的。狼的生存之道是团结,它们注重内部交流,善于合作,彼此协同;它们极富耐心,不急于求成,不轻言放弃,有坚韧的毅力;它们重视战略战术,知己知彼,巧妙出击;它们家庭和睦,忠于爱情,注重“孩子”生存力培养……
所以,真正的“狼性”教育是教人敢于挑战、不断超越,而不是主张好勇斗狠、孤傲冷酷、血腥凶残。我们东方“羊”的教育是教人温文尔雅,并没有教人逆来顺受、安于现状,还是比较注重学生个性、意志、能力培养的;只是在极左思潮下,有一些僵化的做法,留下些统一模式痕迹。西方也并非都是“狼”的教育,不少学校也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温文尔雅式的气质培养,如英国的“绅士教育”;很多学校还刻意灌输“知足常乐”等“消极”思想,以缓解人的紧张心理,释放竞争压力。显然,把东西方教育简单定性为“羊”的教育和“狼”的教育与事实不符。
“狼”的教育与“羊”的教育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理智、科学的做法是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崇尚个性张扬而改变育人模式的探索值得肯定和推崇,但喜“狼”厌“羊”的做法,无疑会使育人模式趋于单一,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个性和温情。
三十多年前,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孙云晓先生的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向我们透露令人不安的信息,那就是我们的孩子吃不得苦,受不了罪,畏惧困难,缺乏竞争意识,没有争胜的勇气。在此情形下,中国人提倡一点“狼精神”,不是为了侵略斗狠,而是为了警醒,是为了让年轻一代能有一点血性,以便能守卫自己的生存之地,守卫祖先灵魂的安息之地!
“狼性”之凶多为生存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人,不能处处向狼学习。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个共同的家园,人类文明的脚步已经走进了每个村落,世界和平的声音越来越高,和谐相处,构建温馨家园,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反对战争,拒绝暴力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今年两会,废除青少年暴力网游成为代表们认可度最高的一个提案。这说明充满血腥和暴力的“狼性”游戏,已让孩子深受其害,遏制其不良影响迫在眉睫。
我们既需要“群狼出征”,也需要“三羊开泰”,反对在“狼”的教育和“羊”的教育中只选其一的做法,理性对待二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更优的教育思想和育人模式培养出更好的人才。
教育要“退卷”,我们需抛弃喜“狼”厌“羊”的执念。
(作者单位:滁州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