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0日
第A03版:副刊

雪落南湖话灯会

□郑远星

漫天飞雪飘落在夜幕下的滁州老城区,笼罩着冷幽朦胧的西涧湖、修缮后的上水关和复建的古色古香的奠枕楼和遵阳街,看去如梦似幻,令人恍惚,不知是在唐宋还是在明清?簌簌飞雪飘落在南湖,像童话中的雪国仙境……2月24日就是2024年元宵节,漫天雪絮像天堂里的亲人对后人的絮语,让我思绪翩翩,穿越千年时空到了古代。

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始于信奉佛教的汉明帝,他命令正月十五夜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官员和平民都要张灯结彩。此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成为民间约定俗成的节日。还有一种传说,元宵节灯会起源于“火把节”。汉代农民正月十五在田间持火把驱赶虫兽,减轻虫害以获好收成。该活动在隋、唐和宋时更盛行,直至现代,西南有些地区在元宵节还用树枝或芦柴做火把,举着火把在打谷场或田间载歌载舞。后来转变为元宵灯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闹花灯、猜灯谜、舞狮子、耍龙灯和吃元宵等。

元宵节也叫“灯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或元夕。它与春节相接,汉代节期只有一天,唐朝三天,宋朝五天。唐朝灯会最兴盛,白天和夜晚都热闹非凡,蔚为壮观。元宵节前后三天,长安城宵禁很严,市民百姓可通宵达旦观赏花灯,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笑语喧阗。初唐诗人苏味道在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唐玄宗曾在长安城安福门外布设五万盏各种彩灯,最高彩灯约有二十丈,辉煌壮观,光彩夺目。玄宗和睿宗率嫔妃宫女登安福门楼观赏夜饮,千余名美少女连续三昼夜在灯下踏歌。张说诗道:“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

宋朝的元宵节也绚丽多彩。平时不可以随意出门的姑娘们,元宵夜个个穿着漂亮衣服,三三两两结伴行走在色彩斑斓的花灯间,年轻男女们可以借出游赏灯和意中人谈情相会。因此元宵节在宋代既是狂欢节也是浪漫的情人节。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两句诗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是欧公怀念他第二任妻子杨氏所作,后两句是:“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也有学者认为词作者为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既表现了元宵灯会热闹非凡的盛况,也表现了他的侠骨柔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据学者考证,辛弃疾创作的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或淳熙二年(1175),当时强劲的金人压境,国势日衰的南宋偏安一隅,而统治者们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文武双全报国无门的辛弃疾,怀着悲愤和无奈创作了这首词,借追寻一位不同凡俗的孤高女子,来表达希望找到跟自己一样的知音。这首词写尽了他的孤独与落寞。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文豪欧阳修和辛弃疾都曾任滁州知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与民同乐,留下的醉翁亭和奠枕楼,具有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两位文豪留给滁州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我仿佛看见,两位文豪在滁州执政时,在元宵夜兴奋地吟咏他们动人的诗篇……

时光轮转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为招徕天下富商,自初八放灯到正月十七长达十天;清太宗时,规定元宵三夜开市赏灯;近代全国各地赏灯日期参差不齐,民国后赏灯日期一般为三天,正月十四日为“试灯”,正月十五日为“闹灯”,正月十六日为“落灯”……

漫天飞雪伴着我的思绪穿越千百年,回到滁州老城区,回到南湖。次日正月十五雪止放晴,虽然看不见“雪打灯”景象,但时隔二十六年重启的“南湖灯会”还是很别致的。入夜,湖边一棵棵树木上缠绕着五颜六色的花灯,雪路上走来观灯的男女老少们,其中有不少手挽手的年轻情侣,穿着厚厚棉衣的小孩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穿梭。

南湖北端狭长的街市上,各种小吃铺依次摆开,有朝鲜打糕、蒙古烤羊肉串、长沙臭豆腐、铁板鱿鱼等,弥漫着香味,诱惑着游人们。最令人注目的是湖中布设的大型花灯,以“龙”为主题的“龙吟滁州”和“龙腾四海”等,还有滁州山水、醉翁亭等花灯分布在湖面上。放眼望去,波光粼粼的湖面与造型各异的花灯交相辉映,流光溢彩。更让人们兴奋的是,噼里啪啦的烟花在夜空中竞相绽放,像五彩缤纷的雪花飘洒,美轮美奂。

回到家中,我打开电视,打开重播的央视新闻,各地都在举行精彩纷呈的节日活动,彻夜难眠。

2024-03-20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0239.html 1 3 雪落南湖话灯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