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9日
第A03版:副刊

家乡的炒米糖

□陈 雷

“环滁皆山也……”春节的一天,孩子在家背诵《醉翁亭记》,琅琅读书声让我的思绪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茫茫的草原上狂奔,飞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天真无邪的儿童时代。

我的童年是在白米山脚下度过的。白米山,因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得名,该神话故事被编入儿童读物并在喜马拉雅播放,从此家喻户晓。

“山岭薄地栽红薯,红薯最喜高沙地。”白米山的山脚坡地特别适合种植红薯,这儿阳光充裕,土壤为松软沙土,且自然排水。这种沙土种出来的红薯皮薄块大,淀粉和糖含量比较高,所以在口感上要远远优于其他地方生长的红薯。

我记得在九岁那年,夏季雨水充沛,爸爸春天种下的红薯秧苗长得特别好。霜降后,爸爸去挖红薯,个个块头大,有的红薯竟然有四五斤重,那一年红薯大丰收!立冬后,红薯甜度变高,我和弟弟常常烤红薯吃。爸爸去上课,也经常带一些红薯送给附近中学的好友。

腊月二十三一大早,全家开始忙碌起来。爸爸在庭院劈柴,妈妈洗红薯、削皮、切片,将红薯片放入大锅,并在锅中浸满水;外婆忙着生火烧柴;我和弟弟轮流抱柴。蒸煮不到一个小时,厨房热气腾腾,浓浓的红薯香味扑鼻而来。片刻,妈妈已经穿好了围裙,用瓢把煮熟的红薯舀入缸里,并用木棒把它们捣成泥。红薯泥温热时,外婆把预先切碎的大麦芽放入其中,快速地将红薯泥与麦芽搅拌均匀,然后用木锅盖把缸盖好。缸此时还要披上棉袄,我和弟弟在一旁开玩笑:“水缸也穿新衣裳了。”为使麦芽充分起到催化作用,红薯泥需要保温放置六到七个小时。期间,爸爸已经支好了纱布袋。催化完成后,妈妈用瓢舀出红薯泥,放入纱布袋中,用力挤压,红薯汁就自动流入纱布袋下的木盆里。等收集好的红薯汁被全部舀入大锅后,外婆就继续烧柴,用大火加热。快烧开时,妈妈需不停地舀红薯汁再倒入锅中,让水蒸气充分蒸发。当勺子中有稠的糖汁流下来,说明糖快熬好了,要立即转为小火。不一会儿,红薯汁就变成了黄褐色的糖稀,固化后放器皿中保存。

腊月二十八,妈妈要做炒米糖了!她将已经炒好的冻糯米、花生、芝麻加入已经预热的糖稀中,快速翻炒,待辅料与糖稀混合均匀,就盛起放入正方形的木框里。只见妈妈用擀面杖滚动压平,取出木框,用刀切片,放入竹匾中冷却,这样香甜可口的炒米糖就做出来了。晚上,全家人围坐桌边,有说有笑,高兴地品尝。

我上大学在南京,工作在上海,出差走南闯北,去过北京、哈尔滨、成都、广州、桂林等很多城市,品尝过各地不同风味的酥糖和糕点食品,但我永远忘不了养育我的白米山,忘不了那松涛阵阵的秀丽景色,忘不了那碧波荡漾的沙河集水库,更忘不了家乡美味可口的炒米糖!

2024-03-09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9639.html 1 3 家乡的炒米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