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飞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当我在课本上学习《醉翁亭记》的时候,全然未想到他与绵阳会有什么关系。后来得知他竟然出生于此,令我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惊奇。她敞开怀抱接纳失路之人、他乡之客王勃,让一介书生不坠青云之志;温暖过白头乱发垂过耳的杜甫那颗沧桑的心,“生平第一快诗”便诞生于此;她珍藏了李白、欧阳修来到人间的第一声啼哭,是明月笼罩之下“低头思故乡”的寄托。她当得起“人杰地灵”的赞叹!
1007年8月6日凌晨,欧阳修降生于绵州州衙,没有祥瑞预示将来大富大贵。父亲欧阳观大器晚成,年近五旬才进士及第,任绵州推官时才老来得子。入仕之前,家中极贫;从政以后,为吏至廉。四川物产丰饶,其他官员热衷于买买买,欧阳观却只喜欢宴宾客、交朋友,也不管家里有无酒菜钱。离任时将家中仅有的一匹丝绢画成《七贤图》,每逢祭祀先祖,都要郑重挂出礼敬。欧阳观病逝于泰州判官任上,当时欧阳修年仅四岁。
昔有孟母三迁,现有画荻教子,欧阳修的成才之路尽管坎坷了些,但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踏实坚定。许多年后,他在《七贤画序》里解释初衷:“且使子孙不忘先世之清风,而示吾先君所好尚。”画卷虽旧,可传家风。
州衙旧址如今是城市中心区。每当经过,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似乎想走进千年前的现场,听一听他牙牙学语的声调,会否带着一丝川音?看一看他蹒跚学步的身影,他将从此出发走向广阔天地……当然还有严父的教诲、慈母的呵护。只是正享受天伦之乐的一家人不会察觉,这般美好已开始倒计时。
蜀中绵州,是精彩故事的起点。欧阳修身为名满天下的文章太守、一饮千盅的醉翁、挥毫万字的六一居士,以苏轼兄弟为代表的巴蜀学子投入他领导的文坛革新运动,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皆是主将。当他完成使命归居颍州,被谥为文忠公近四十年后,绵州人民修建了六一堂来纪念这位“半个绵阳人”。虽然他在文中自称庐陵人,不过我相信他的心底始终有一个位置属于绵阳。
欧阳修是光芒四射的“多面体”。为官则辗转多地、多职有所作为而备受爱戴;为文则独树一帜、佳作迭出;为史则作品名列“二十四史”。此外,他还擅经学,辟金石学,涉农学。士大夫看重的,他得心应手;那帮人不屑一顾而有益于民众的,他亦用心钻研。之所以能成为受人敬仰的一代文宗,这些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品性,他对布衣苏洵青眼有加,极力推荐,有成人之美,对后生苏轼赞誉有加,留下了“出人头地”的典故。东坡自诩“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欧阳修何尝不是?能跟百姓一同喝到醉醺醺,醒后还能述之以文,让我等后学“背诵全文”。两人的画风极其相似,难怪会成为前呼后应、相继擎旗的同道中人。有才而不骄横,位高而不摆谱,这样的人是可敬的,同样是可爱的。
这就是欧阳修呀,这才是欧阳修嘛。可能他本人对此地并无多么深刻的印象,然而绵阳会永远地记住他。他走过的漫漫长路,都有绵州老乡关心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