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18日
第A03版:副刊

过新年 穿新衣

守正创新扬特色;

激流勇进展宏图。

饮水思源勤建树;

励精图治竞风流。

紫燕呢喃歌盛世;

红梅怒放报新春。

五湖四海三春美;

万户千村百业兴。

春风化雨花争艳;

绿树含情鸟竞鸣。

和谐华夏齐天乐;

美丽亭城遍地歌。

巧点龙睛兴八皖;

紧跟牛步闹三春。

立志创新龙破壁;

打工就近凤还巢。

修来福气凭双手;

问候彩铃挤一屏。

牛气耘开春绿野;

龙睛点出皖蓝图。

七十五年龙正翥;

万千双手业长兴。

寒梅傲雪开生意;

新燕还巢恋故园。

皖水弄潮登虎榜;

春风试笔写龙章。

家和年味久;

疫尽市声稠。

梦逐小康路;

龙腾大有年。

龙抬头日宜耕种;

蝶恋花词喜唱吟。

□忽 艳

“才闻兔岁凯旋曲,又唱龙年祝福歌”,在这个兔蹦龙腾的欢乐日子,我们不由得就想起了张明敏的《龙的传人》,“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这首老歌,听起来亲切而受鼓舞。龙姿凤采,龙马精神,在这龙年到来之际,千家万户都有着喜迎龙年的美好憧憬。

这个龙,可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图腾”,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与向往。

这个“图腾”源远流长。龙的出现,十分遥远。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了数组蚌壳龙图案,被誉为“华夏第一龙”,这些图案距今约6000多年。1994年,在辽宁查海遗址,又发掘出了距今约8000年以上的石块堆塑龙。这些出土的龙形堆积图案,说明在原始社会甚至更早,龙已成为中华先民的“图腾”,受到广泛的信仰和崇拜。

至于龙的形象,我们现在看到的应该是十分理想化的,可是,因历史与朝代的不同,古籍记载的多有不一。更多的人认为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具有鹿角、马头、兔眼、虎须、牛耳、蛇身、蜥腿、鹰爪、鱼鳞、鱼尾的形象,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标志。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崇拜龙呢?这让我想起了家乡关于龙的故事。在我们陕西关中民间有个传说,很久以前,陕西大旱,民不聊生,于是临潼有一个青年小伙水生到处找水,听到一位老伯说出了大旱的原因,是因为播雨的小龙在渭河里嬉水,把播雨的事忘了。于是,水生千辛万苦找到了降龙木,拿着这根降龙木头制服了小龙。二月二日这天,小龙腾空而起,顿时,乌云滚滚,天昏地暗,顷刻间,大雨倾盆,大旱解除。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人们将二月二日这天定为“春龙节”,我们关中叫“龙抬头节”。追根求源,许多关于龙的故事都表达了人们的这种愿望。

进入漫长的封建社会,人们对龙的崇拜进一步加深。民间有个传说,秦始皇曾夜梦巨龙用肉体挡住来犯之敌,惊醒后方知那龙就是自己。《史记·高祖本纪》中则记载,汉高祖刘邦的母亲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样,汉高祖刘邦就是“真龙天子”。皇帝是真龙天子,与其相关的一切,也都得以神化,“龙体”“龙颜”“龙袍”“龙椅”“龙子”……这种被神话的龙,彰显着高贵、神秘、威严、强大,成为专制皇权的象征,影响极大,根深蒂固。

进入新时代,龙是瑞兽,成为尊贵和祥瑞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南方过年时会舞龙灯,端午节赛的是龙舟。在东方或西方国家的唐人街里,牌坊或建筑上都有龙。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龙的影子,好多人给孩子起名,也要带上“龙”字。许多地名,不仅龙字当先,而且还有生动的龙传闻。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具有龙的精神,龙的精神是融合、奋进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上承先祖,下启子孙。

当年,齐白石先生曾写了一副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我们伟大的祖国,是腾飞于世界东方的一条巨龙。如今,我们崇仰龙,就是相信我们伟大祖国会日益兴旺,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走向辉煌,走向美好。

龙 年 说 龙

□张 勇

透过阳台窗户,抬眼望去,阴沉的天空中大朵的雪花成团飘落,外面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如春,空调温度设定在24度,脚底微微出汗。电脑旁的鱼缸内,几条才买的小金鱼已完全适应了新生活,上下欢快地嬉戏着,时不时地嗅着增氧泵上冒出的泡泡。

瞥了一眼桌上的台历,不免一怔,“一年这么快就结束了?”在不愁吃穿的当下,对过年早已没了感知,记忆里沉淀下来的反倒是儿时的春节,纯粹的快乐里满是幸福和期盼,弥足珍贵,让人尤其怀念。

小时候,最盼望的事莫过于过新年了:丰盛的年夜饭,充满仪式感的压岁钱,初一早晨的新衣服和饺子,出去拜年时每家的米糖、花生、瓜子……无论哪一样,都足以让儿时的我提前一个多月便进入开心状态,那种持续的幸福感让每天的生活都有了盼头。

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身为双职工的父母要用他们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五口,所以过日子必须精打细算。这可难不倒身为会计的母亲,她会在平时保证让我们吃饱、穿暖的基础上,再让大家在过年时都能够把心愿达成。

“过新年,穿新衣,一切从‘新’开始。”这是母亲每次看到我们换上新衣服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无论平时怎么节俭,春节前,母亲都会为我们添置一身“行头”,虽然新衣服永远是需要卷起袖口、裤脚的,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从内心溢出的幸福感。

母亲常说:“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衣服做大是为了能穿得久,但通常到老三时已被洗烂,虽然聪慧的母亲会用贴花将缝补处遮住,但这件事让小妹长大后还一直耿耿于怀。

添置新衣服的计划,母亲常在春节前一个月就开始列入家庭预算,等到一个晴好天气,母亲会抽出时间带我们去镇上裁缝铺,将一块块面料往我们身上比划,选定颜色和花样后,我们挨个如同木偶般配合裁缝的口令:“站好、转身、抬头、手臂伸直……”“袖子再长点?裤子还要再放点?”裁缝边量边和母亲商量着尺寸,同时用花粉在面料上记录着,待将所有尺寸测量结束后,便与母亲约定好取衣服的时间。

接下来的等待漫长而又幸福,我和妹妹们一天天计算着拿衣服的日子,那种越来越近的兴奋和喜悦充斥着每一天,即使是晚上躺在床上,也会兴奋得睡不着,想象着各种穿上新衣服到处晃的场景。

在期盼中,大年初一的早晨终于到来,被鞭炮声吵醒的我一睁眼,只见崭新的衣服已套在棉衣外面,静置于被上。睡眼惺忪的我立马清醒过来,一边迫不及待忙着往身上穿,一边拍打着还在睡梦的妹妹:“快起来,穿新衣啦!”

虽然每个人的衣服又是毫无悬念地大一圈,但丝毫影响不到我们那种快乐到想要飞的心情。照例母亲又交代一番爱护新衣服的“规则”,心不在焉的我一边答应,一边将衣服迅速穿好,只想着赶紧吃完饭带着妹妹一起出去炫耀。

汤圆、饺子象征着团圆和财气,平时难得一见,却是我们家大年初一的必备早饭,这也是母亲在年夜饭后辛苦熬夜的杰作。待我和妹妹将碗里分配好的饺子和汤圆吃完后,就开始往外跑,挨个给邻居拜年。一圈转下来,除了对新衣服的赞美还有各种零食,甚至还有压岁钱,虽然只有五角或一元,但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已是一笔巨款了……

岁月停不住的脚步,悄无声息地刻画着人生的年轮。如果说小时候的过年是一种期盼,那么长大后的过年则只是一种回忆。尽管当时的生活清苦,但从不缺乏美好,家里平时吃的菜大多是母亲利用房前屋后空地亲手种植的,我们有空也会跟在母亲身后帮着打理,从劳动中,我们体会到种植的不易和收获的幸福。穿的衣服虽然大都洗得发白,颜色也不鲜艳,但母亲的以身示范和教导让我们懂得了珍惜和感恩,因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更为重要。

人生,一边忘记,一边回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穿新衣早已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他们再也无法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期盼和幸福。尽管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但过新年、穿新衣的习俗却已成为根植在我们基因中的文化符号。

收回漫游的思绪,脑海中依旧儿歌萦绕:“穿新衣,戴新帽,全家老少乐陶陶。包饺子,吃年糕,一年更比一年好……”

甲辰春联

□黄玉才\作

□陈道奎\作

驻守博物馆的年年岁岁

□张瀚丹

故乡的距离

就是从春天桃花

到秋天落叶的距离

故乡的距离

就是从正月十五

到大年三十的距离

故乡的距离

就是从丝丝春雨

到茫茫白雪的距离

故乡的距离

就是从我的心

到娘的心的距离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

在这样的时光跑道上

我把黑发跑成了白头

故乡的距离

走过冬天的田野

我仿佛听见青苗的呼吸

和千种树木流淌的血液

仿佛听见潺潺的小溪

正把春天的信息传递

走过岁月的星空

我仿佛看见明媚的阳光

正把一张灿烂的笑容

展露在世人的面前

我仿佛感觉到清风

正把缕缕温馨的问候

送达到人们的心坎

在新年的起点

春节

春节的温度

(外二首)

□木 易

摇晃过梧桐姜色,时光荏苒。今年,是我在博物馆度过的第四年,自我从事了文博工作后,基本上所有的节假日总有几天要在馆里度过,今年也不例外。忆往思今,感慨良多。

我刚毕业时通过了家乡博物馆的面试,入职电话里说:“博物馆节假日正常开放,你需要经常加班。”当时,我还沉浸在找到心怡工作的愉悦之中,并不明白这句话会带给我怎样的挑战。入职后,我的工作占满了每一个假日。当其他人休息的时候,就是博物馆发挥它存在职能的最佳时机。尤其是传统佳节,我们都会集思广益,筹备相关展览,或是开展相应活动。

还记得第一次在博物馆里过春节,我初次作为宣教部的一员参与其中。传统佳节年年过,活动既要有新意,又不可失了敬意。关于新意,我们拍摄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祝福视频。祝福视频并不少见,但独特的是向大家展现了真实的博物馆生活,拍摄全程并没有简单地摆拍,而是呈现了馆员们的工作日常。镜头扫过展陈布置、考古现场、文物修复等场景,即时记录下了同事们的祝福话语。活动准备时间紧凑,我被抓拍的时候正抽空在宣教室吃午饭,桌旁还摆放着等待张贴的对联。

我看到拍摄的同事,赶紧把嘴里的面咽下,一只手还没来得及放下刚夹起的一筷子面条,便挥了挥另一只手打招呼,祝福的话语脱口而出:“平安喜乐,幸福安康!”

下午待拍摄完所有个人祝福,大家拿着我们部门事先准备好的对联和福字,集体说出新年祝愿。拍摄结束后,我们又一起将这些红色的“祝福”张贴到了博物馆各处,为历史的厚重增添了一丝暖意。现在,我还珍藏着那年从视频里截下来的“全家福”。

关于敬意,自我入馆开始,每年腊八节我们都会向公众免费提供腊八粥。腊八粥并不是现成的,为确保食品安全,馆里自己采购食材,包装也是年年定制,再由馆员装袋封好,无偿发放。腊八粥赠予的形式很多,年末活动也年年推陈出新,而这份腊八粥成为了博物馆与大家无言的约定。诸如此类的文博约定,还有许多。

原本因为工作离家不远,没有正常的休假对我的影响并不太大。无非是我与亲友们的休息日不一致,白天相约需协调,但仍可常相见。然而,今年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的离愁。

结婚后,我离开了家乡,来到了新城市的博物馆工作。每逢佳节,我们不能回家乡的滋味并不好受,甚至还会受家人们的误解。婆婆就有好几次对我说道:“这次过节,你又不能回来啊,还是换一个离家近、轻松一点的工作吧。”我无奈地解释一番后,都会觉得心里发酸。后来,我想多说无益、眼见为实,我会经常把单位的活动照片跟家人们分享。

年年岁岁,当人们走进博物馆,亲身感受了历史文化的博大与厚重,在活动中体会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生机,再将文博印记带回家,代代相传。

万象更新,我相信在这些画面中,家人们终会理解我在假日坚守岗位的意义。而只要我身在其中,也将继续成全自己在博物馆驻守的岁岁年年。

人群

如潮水

聚散

归心似箭

赶在最冰冷的季节

最热乎的饭菜

等待你的到来

腊八

像号角

催年

走在最荒漠的寒冬

最温暖的亲情

等待你的到来

你我

似弦箭

奔年

春节有温暖的情怀

不再寒冷和孤单

一家人团圆

万家灯火阑珊

初一

到十五

过年

站在最寒冷的窗外

听得见屋里笑声

围坐热炕头

红火火又一年

2024-02-18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8597.html 1 3 过新年 穿新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