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眼
在我们的周边,不少优秀青年教师工作勤勉,教学成绩突出,很受学生和家长爱戴。可是,每当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评职称的时候,却很难拿出有分量的教研成果,让人扼腕叹息。个中原因在于其教研成果意识欠缺,转化能力不足。如何不让辛勤汗水白流,不在评优晋级中遗憾,需要青年教师树立成果意识,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注意总结提升,形成可见可用的教研成果。
一、要有教研成果认同意识
成果是人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教师的成果通常表现在教学、教研两个方面,但不少教师教研意识缺乏,每天只忙于埋头教书,很少参与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教学问题的思考探索,不懂如何将经验上升为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有人甚至以为,能把书教好,学生成绩提高,班级排名靠前就行。这无疑是有局限的。
青年教师必须意识到,我们不仅要把书教好、把人育好,而且还要会搞研究、做课题、写文章,这样才算是全面发展的好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从事教学研究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部分,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源泉。”搞教研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是理论升华的过程,是成果转化的过程。搞教研是要花费一些时间,但如果做得好而恰当,不仅不影响教学,反而会助推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研是教学的基础,是先于教学的。我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就在学习做教研,研究如何提高教的效果、学的质量。上课前先备课,就是在思考研究,设计方法。如果没有备课做基础,教学就会目标模糊,方法失当,过程失控走弯路。
二、要有教研成果创新意识
教研成果不仅指教研论文,还有教育案例、教育叙事、课堂实录、教学课件、习题设计等,涵盖了教学的各层面,是教学与科研有机契合的智慧结晶。
对写论文,很多教师有畏难情绪,认为自己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文笔支撑,写出来的东西肤浅、零碎,所以一般不愿动笔。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一线教师可能存在理论水平差距,但在经验方面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教师每天都要站讲台授课,要与学生打交道,实施管理,有很多需要研究、探讨的东西。教师把自己好的做法、产生的思考或者遇到的困惑写出来,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接地气,有价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如果觉得理论水平不够高,文笔不够好,那就从精心编写教学设计开始。事实上,一篇好的教案就是一项教研成果,因为它记载着设计者的思维过程,展示了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反映了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写教案就是一个练习写作的过程、训练思维的过程,是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的过程。
撰写教育叙事是另一有效途径。把自己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获得哪些教益写出来,凝聚着理性的思考。既为课题研究积累了材料,也提高了理论认识水平,解决了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问题。我们熟悉的很多名师大咖,都是在坚持写教育叙事、随笔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三、要有教研成果整理意识
青年教师参加优质课竞赛,长时间精心准备一节课,不断地试讲,反复地修改,精心地打磨,还有他人的悉心指导,融入了集体的智慧,成为课堂的精品。但是,很多人课一上完就丢在一边,很是可惜。如果能把这些课例加以整理,使之成为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再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都会成为不错的文章。这不仅提升了课程的理论水平,也使成果得到丰富和转化。
每年的教研活动,青年教师会取得一些成果,如发表论文、获奖论文、教案评比、公开课竞赛、辅导学生获奖等。需要进行收集整理有效保存。最好用档案袋将每年的教研成果汇总,再分门别类,妥善保管。同时将电子版保存于电脑,需要时可随时打印,十分方便。
把教研成果汇总梳理,通过比较就会发现自己教研的长处和不足,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是短板甚至空白,需要调整加强,充实完善,必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指导和矫正的意义。即使抛开他人眼中的评优评先、职称晋级这些功利性因素,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也不应该跛脚前行,而应各项能力齐头并进,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滁州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