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31日
第A03版:副刊

先生若风 明月入梦

□罗 志

近日,我携家人游赏绍兴兰亭,但见流觞曲水,鹅池留思,兰溪潺潺,游人如织。记得阳明先生墓也在兰亭,午后遂往一游。在兰亭山谷往南数里的路边,山麓渐起,古木合抱,过了“名世真才”牌坊,拾级而上,茔冢不大,杂树点缀。有酒果置于墓前,同行三两游客拜访。远眺兰亭谷地,早已世事沧桑,白云苍狗,而墓冢周围绿荫如常。先生已殁近五百年矣。

先秦士大夫探讨人生功业,曾几何时,意气风发,即如《左传》所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阳明先生被后世尊崇为“三不朽”之圣人,诚如绍兴城中,在他的“伯府第”遗址上新建的王阳明故里内的正厅楹联浓缩的那样:“功业崇三,明德诚言精格物;知行合一,清标致学重培根。”如此洋洋赞颂,比之于生前毁誉不已,政事纷扰,恐怕也是阳明先生生前所未曾预料到的。

不论出世还是入世,功业总是中国文人绕不开的话题。从诞梦瑞云楼到卧舟青龙铺,先生五十七岁的人生逆旅,横跨明成化八年到嘉靖七年。明代中期这半个世纪,内政上从守成趋向于昏暗,寺宦之祸、宗室之叛、党争之讦、流民之乱、礼仪之争叠相接踵,外务上西北草原的蒙古、东北林海的女真、东南沿海的倭寇、西南边境的土司此起彼伏,朝野时局、思想风俗之丕变,深刻影响着其后数百年中国历史的进程。作为一名深受汉族传统文化浸淫的古代士大夫,阳明先生也不可能超越他的那个时代。正如他思想上的别出心裁,在事功上先生也并不是亦步亦趋。亲身经历了受宦官刘瑾迫害的酷烈,宁王叛乱前后揭开的皇权荒唐和宗室弊病,朝臣党争导致其伯爵待遇议而不定的荒诞,而先生的风采依然绚烂。他聚众讲学则知故纳新,著书立说则用心不移,起复为官则指摘时弊,抚爱百姓则教化为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斯先生之谓也。

阳明先生一生波澜壮阔,正德三年(1508)龙场悟道为一大转折,其后心学衣钵,渐成风尚,事功事业,亦受磨砺。正德十四年(1519)又为一大转折,声望既隆于顶点,而学问亦达成熟体系。正德八年(1513)十月至九年(1514)四月,阳明先生在滁州的半年光阴,正是其“从游之学”络绎不绝的开端,也是其重回中枢视野、博得毕生功业的启程一站。南京太仆寺衙署一侧的龙潭,记录着明太祖朱元璋起兵草莽之际,在滁阳丰山柏子龙潭射箭求雨的开国神迹,在一百多年后,又因明代闻名遐迩的思想家浴风观溪、临潭讲学而再次声名鹊起。阳明先生“日与门人遨游琅琊、让泉间,月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震山谷”,地僻而求思,官闲则讲学,随心所欲不逾矩。名“守仁”而守仁政之道,斯维得仁矣。

正德九年春,百草丰茂,阳明先生从滁阳别诸友,自浦口渡江,由龙江入金陵,自此“一入江南便化龙”。在历史上滁阳山水鲜有一等文化名流,唐宋以降,唯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文征明和阳明先生数人而已。韦苏州建中守滁、欧文忠庆历谪滁、辛稼轩乾道知滁,皆是潜龙在渊;文衡山居滁,是龙吟松庭。而阳明先生,在五百一十年的这片小山小水小官署小天地间,留诗、留文、留言、留亭、留徒、留行,圣迹不永而乡邑思之,何哉!便在于先生等名贤将江淮之间这片平平无奇的山川书写进气象万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之中。潺潺西涧,诵于唐诗三百;巍巍名亭,记于盛世文苑;河山一统,书画江南,自然绕不开这一方水土。水不在深,阳明先生悟道的龙潭成为明代思想史上媲美天泉的幽景;山不在高,阳明先生讲学的丰山可列为中国文化史上并肩东山令人仰止的高山。

五百年来,山河锦绣。姚江漂泊来,章江孑然走的阳明先生没在青史中留下多少笔墨。凡往光明,便可人人以圣人言行为鉴,圣人便在心中;毋复何言,自以处处惟仁爱善念指引,道德存斯人文。五百年,明月如梦。一处墓园,几方雕塑,无非是颂圣之道。不如打开一部《传习录》,哪怕是囫囵吞枣地读上几分钟,都能从内心深处与这位五百年前的“大先生”找到某处契合,神驰心会,莞尔一笑。

兰亭草霏霏,滁山多生情。自此山高月朗,徐徐而入梦。

2024-01-31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8084.html 1 3 先生若风 明月入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