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6日
第A06版:教育

校园里的那些“卷”与“躺”……

不知何时,“内卷”和“躺平”成为网络热词,闯进了我们的语言体系。一时间,无人不“内卷”,无行业不“内卷”。与全民息息相关的教育行业,是不是也存在“内卷”和“躺平”呢?

□董秀清

其实,“内卷”和“躺平”在校园里也是常见的现象。比如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科成绩,在年级上有一个好的位次,不在备课上下功夫,不在课堂找方法,不在培优补差中找原因,而是通过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提高成绩。你给学生布置半小时作业,他就给学生布置一小时作业;你给学生推荐一本教辅资料,他就给学生推荐两本资料。这种“内卷”现象既违反了学校反复强调的“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更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内卷”的教师,也有“躺平”的教师。有些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因为工资待遇不高,追求专业发展的意识不强,工作马虎了事,流连于吃喝玩乐;有些中年教师评完一级职称,因为指标原因,评高一级的职称遥遥无期,于是选择“躺平”,一心只教“圣贤书”,不在意学校发布的通知,不参加学校开展的活动。

“内卷”是吐槽一种无奈的社会现象,是一种陀螺式的恶性竞争。“躺平”可以理解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于是不想奋斗,索性躺下。但有时我们会误解了教师之间的“内卷”与“躺平”,把教师间的良性竞争和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理解为“内卷”。比如,为了增强学生体质,部分班级组织学生晨跑或者跳绳打卡;为了办好艺术节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训练,这些都不是恶性竞争,更不是所谓的“内卷”。有时我们也会把教师的放松休息理解为“躺平”,喝个茶、逛个街、晒个娃、发个牢骚,这些都是教师的自我调节,不能说是“躺平”。换句话说,有时选择“躺平”只是选择放弃各种焦虑,并不是放弃了工作。其实,在平静的教育工作中时不时地需要紧张与忙碌,否则工作就会变得过于寡淡无味,但在紧张的工作里时不时地也需要一定的放松与休息,去感受在忙忙碌碌中忽略的鸟语花香和人间烟火。

应该说,教育行业里家长之间的“内卷”和“躺平”表现得更为明显。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开始,许多家长就开始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进行精细的规划,组织孩子参加各种辅导培训,你给孩子报两样,他就给孩子报三样,生怕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的焦虑和“内卷”无形中加大了孩子的压力,有家长笑谈:“一个家庭一定要有一个‘鸡娃’的,一个佛系的。如果两个家长都佛系,那孩子现在很开心,将来就完蛋;如果两个都‘鸡娃’,那孩子现在都挺不过去。”

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他们拼命“内卷”无非就是想让孩子获得“成功”,但我们不应该用一种成功的标准,去圈定千千万万个孩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热衷于“内卷”,有的则选择“躺平”,他们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学校和老师,把教师当成保姆,什么事都找老师,对孩子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方法和耐心,认为孩子学业成绩差,读书没什么希望,于是早早放手,安心“躺平”,甚至忽略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

网络上有这样一个话题:假如你有一个平庸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体验?最高赞的答案是一位博士妈妈,她亲自上阵给孩子辅导作业,却无法接受自家孩子的智商。她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却看不见孩子有任何天赋。后来,她慢慢想开了,不计较孩子的分数,也发现了孩子身上无数的闪光点。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会交往,也会照顾家人,是个贴心的小棉袄。她发现孩子虽然成绩弱了点,却是一个善良、有温度的人。更重要的是,她在孩子的身上看到了满满的爱,她被这种无条件的爱治愈了。博士妈妈从“内卷”到“躺平”,是她对孩子认识的转变。她的“躺平”并不是对孩子不闻不问了,而是换一种方式接纳和教育。当我们放下对天才的执念,学着去接受孩子会成为普通人的事实,或许我们会用更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成长。

那么,校园内的“内卷”和“躺平”之间有没有一个平衡点呢?当然有!那就是把握一个度。教师把握好这个度,考验的是教育理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读书学习不单单是为了改变命运,更多的是为了将来拥有幸福而完整的人生。家长把握好这个度,转变的是对成功标准的认知,当我们学着去理解和接纳成功的多样性,或许我们就能走出“内卷”的怪圈,接纳孩子的平凡,发现孩子的独特。同样作为孩子教育者的父母与老师,都必须明白,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并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而孩子的未来,并不都是一场拥有标准答案的考试。

(作者系天长市城南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

2024-01-26 不知何时,“内卷”和“躺平”成为网络热词,闯进了我们的语言体系。一时间,无人不“内卷”,无行业不“内卷”。与全民息息相关的教育行业,是不是也存在“内卷”和“躺平”呢?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7822.html 1 3 校园里的那些“卷”与“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