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2日
第A03版:副刊

凤阳是个好地方

□疏泽民(来自安徽省安庆市)

对安徽凤阳的初步了解,缘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收音机里听到“咚咚隆咚锵”的《凤阳花鼓》。花鼓中这样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那时候,我在合肥农机校读书,半导体成了随身听,我从那花鼓调和播音员的解说中,知道了凤阳的贫穷,知道了农村“大包干”从凤阳小岗起步。站在教室的玻璃窗前北望,我常想,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竟然成为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再次聚焦凤阳,是在2016年,我参加“组工干部学沈浩”学习教育,了解到凤阳小岗村虽然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并没有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作为安徽省选派农村任职干部,沈浩来到凤阳县小溪河镇,依靠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努力让小岗村老百姓渐渐过上好日子。在沉浸式学习中,我们学唱《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脍炙人口的皖北民歌小调,花鼓小锣作为伴奏乐器穿插其间,很是好听。我们对照视频,踩着节拍,载歌载舞,体验和感受小岗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快乐心情。

对着视频学唱,不如到小岗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身临其境,那种体验和感受无法在视频中模拟。凤阳,小岗,花鼓,成了我的心心念念,期待有朝一日走进凤阳,奔赴小岗。

机会终于来了。2023年盛夏,我和同事一道,乘坐大巴,行程四个多小时,来到滁州,走进凤阳县小岗村,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感受乡村巨变,聆听时代回声。

走进大包干纪念馆,沿着馆内“溯源、抉择、贡献、巨变、展望、关爱”六个展区依次参观,重温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小岗村的沧桑巨变。走进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依次参观“沈浩生平、村官六年、浩气长存、沈浩旧居”四大展区,为沈浩同志舍弃小家、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所感动。两馆犹如两部史书,珍藏了凤阳小岗的改革开放史、奋斗发展史,记录和展现了沈浩为了群众的利益,扎根基层的务实作风和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从两馆走出来,脚下似乎增添了一股无形的力量。

来到“当年农家”小岗村旧址,一幢幢低矮的茅草房呈现在眼前。房子外墙用泥巴粉刷,屋顶铺着茅草,古朴凝重,土里土气。庄子里有旧时的油坊、酒坊、酱坊、画坊、剪纸坊、花鼓工坊、生产队部、普通民房等。当年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譬如船形打稻机、水车、碾子、犁耙、水缸等成为展品,比比皆是。民房之间的甬道,铺放了许多石磨盘,远看犹如铜钱,嵌于地面。一柱柱石磙立在路边,当成隔离柱。硪、坛、钵、石舀,东一处西一处弃在路边,散而不乱,无不显示小岗人的豪气。每一件旧物件,都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当年农村生产生活场景,“大包干”前的小岗风貌,历历在目。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改革开了放,凤阳一片新气象……”一阵铿锵的锣鼓响,凤阳花鼓非遗传承人邓凡兰、陈玉芝老人,头裹毛巾、身穿蓝褂,从泥巴屋里走出来,站在茅草亭子下的表演台上,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乐滋滋地为游客表演《新凤阳花鼓》。两位老人,一人右手执鼓,左手执鼓条敲击鼓面,“咚咚”有声;另一人手执小镲,“嚓嚓”配合,每唱一段,穿插交换位置。小巧的花鼓,在老人手上灵活地击打,优美的小调唱腔,听起来是那样的亲切悦耳。台前的游客,情不自禁地跟着节拍哼唱起来。我靠在一根木柱上,一动不动地盯着台上两位老人表演,打开手机拍摄视频,制作抖音和视频号推送,很快赢得朋友和陌生人的关注和点赞。

来凤阳,走小岗,近距离欣赏凤阳花鼓舞,聆听原汁原味的皖北小调,新时代乡韵乡风扑面而来。冒着高温酷暑来到凤阳小岗,颇有收获,此行不虚。

走在小岗村的改革大道、友谊大道上,不时遇到卖花鼓的村民,我和同事各买了一只花鼓。我想,花鼓执在手里,敲在手上,敲在自己想敲的每一个地方,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它是纪念,是提醒,也是无言的砥砺和传承。

在小岗村,无一例外,我看到村民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当年的小岗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得益于党和国家一系列好政策,得益于小岗人的不懈努力,小岗大变样。如今的小岗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乡村治理示范村,成功入选全国唯一一个以村命名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小岗巨变,是凤阳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从小岗回来,有人问我此行的感受,我一时语塞,竟然不知用什么词语来表达,只好重复着说:“凤阳真是个好地方!”

2024-01-22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7309.html 1 3 凤阳是个好地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