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2日
第A04版:专版

关于滁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4年1月11日在滁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滁州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重点围绕争创“一二三城”,打造长三角“四个地”,加快建设“七个强市”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多数指标位于全省前列,实现“季季红”“全年红”,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较好完成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突出扩大内需,内生动力稳步增强

发展势头更加稳健。自全省季度“赛马”评议以来,经济运行连续7个季度、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连续两个季度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连续6个季度位列前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评夺魁。

项目招引成效显著。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13个,其中八大产业链项目占比77.8%、“新三样”项目占八大产业链项目45.6%。

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510个,新竣工320个。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技改投资、制造业投资、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速始终位居全省前列。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680万人次、旅游收入330亿元,增幅均达70%以上。

(二)突出新型工业化,实体经济持续壮大

新兴产业提速提效。新增规上企业424家,总数达2567家、稳居全省第2位。“新三样”产业加速集聚。战新产业产值达2300亿元、同比增长10%。民营经济考核居全省第二。

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62家、总数达293家;新增限上单位533家、总数达2366家。

数字经济稳步发展。1027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完成率全省第一。

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51亿元,“免申即享”资金4.4亿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增强。

(三)突出创新驱动,科创能力不断提升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突破80亿元,跃居全省第3位。

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登记科技成果3715件,居全省第2位。

人才引育靶向施策。新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70人、大学生3.6万人,均较去年实现翻番。

(四)突出协调发展,国家战略深入推进

长三角一体化纵深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启动区一、二期15平方公里框架全面拉开。

皖北振兴全面加快。印发滁州市皖北“两个加快”三年行动计划。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快建设。

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预计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5%。

(五)突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

农业生产稳定向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45万亩,粮食总产达94亿斤左右,顺利实现“二十连丰”。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5家、总数达325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

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农村集体资产达95.1亿元。全市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9万元以上、增幅超15%。

(六)突出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有效释放

改革攻坚成效显著。新增国家级改革试点12项、省级28项。新获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两项“国字号”整市试点、均为全省唯一。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优秀单位、“2023年度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入选全省创优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市。

外贸外资平稳发展。

(七)突出绿色转型,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加快。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建设。

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建立“1245”大气污染综合防控体系,全市PM2.5平均浓度始终优于年控目标。

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有效。在全省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完成营造林总面积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3%。

(八)突出民生福祉,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民生保障力度加大。持续深入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民生支出440.6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4.2万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4所、幼儿园25所,新增学位2.9万个。

安全发展底线兜实兜牢。切实防范银行业机构资产质量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连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

在总结全年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受外部环境影响,部分经济指标弱于年初预期;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应收账款增长较快,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困难较为突出;重点产业的支撑力和带动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一些重大项目还面临要素制约;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不强,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部分领域投资增长面临制约;高能级的科创平台不多,高层次的人才供给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有待增强;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保障上还有短板弱项,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与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从国际看,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从国内看,经济大循环存在堵点,但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从我省看,经济持续恢复、回升向好,发展韧性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力、新兴产业贡献度、重大项目支撑性进一步增强;从我市看,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和近年来积累的发展基础将会加速释放,仍将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有基础有条件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综合当前形势,立足我市实际,兼顾年度计划与“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中共滁州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新篇章的实施意见》明确的目标任务相衔接,建议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7.5%。为实现上述目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有关会议和市委七届六次全会部署,聚焦“5688”目标和“五五”愿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打造长三角“四个地”、建设“七个强市”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主攻“新三样”,拼抢新赛道,加快打造全省“一二三”城,巩固和增强经济持续向好态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巩固稳中向好基础

全面提升招商引资的质效。以八大产业链为主线,突出“新三样”招商,继续开展季度攻势、虎口夺食拼抢项目。

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坚持把项目和投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扎实开展“七未”项目集中攻坚行动。

充分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充分释放旅游、托育、养老、体育、康养等新兴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加大消费市场主体培育力度。

(二)着力科技人才支撑,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发挥数字赋能优势。加快推进“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和“智慧城市展示体验中心”建设。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深化与南京、苏州、杨浦、徐汇等地“科创+产业”合作,一体推进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建设。

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围绕主导产业人才需求,建立顶尖人才、紧缺人才和团队定向招引机制,确保新引育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产业英才数量保持全省前列。

(三)着力做强实体经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新三样”产业建设。推动各类要素、资源、人才等向重点产业集聚,加快打造全省“一二三城”。

促进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确保工业投资增长15%以上。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推动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持续推动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四)着力打造合作典范,深入推进一体化发展

加快共建平台建设。提速提效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新型功能区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加快产业项目导入。

深化产业承接协作。聚焦打造长三角的产业辐射腹地。坚定不移打造长三角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全面推进“融圈入群”。加快沪宁合、合新、宁淮等铁路以及滁合、淮扬、明盱等高速建设。

(五)着力推进改革攻坚,全力激发市场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抓小岗促全市。巩固农村三项“国字号”整市试点成果。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双对标”行动,加快推进创优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市建设,持续擦亮“亭满意”服务品牌。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推进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发挥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优势,扩容增效、创新发展,更好承接产业转移。

(六)着力统筹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规划统筹空间布局。推进滁来全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滁城能级和首位度,加快打造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

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不断提高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县域经济振兴工程。

(七)着力发展农业农村,加强建设农业强市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打造皖东“百亿粮仓”。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形成城乡全覆盖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确保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在7万人以上。

加快和美乡村建设。建设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50个、市级精品示范村30个。

(八)着力低碳生态环保,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巩固污染防治成果。

加强生态屏障建设。

(九)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办好办实民生实事。继续实施50项民生实事。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构建完善教育体系。新建及改扩建公办园8所,新增学前公办学位300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5%。新建及改扩建中小学22所。

强化社会兜底服务。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推进健康滁州行动。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建设“书香滁州”。抓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文旅融合。

(十)着力防范化解风险,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强化经济安全保障。扎实做好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各项工作。

加强公共安全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紧盯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打造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治理平台。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

各位代表:

做好202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和支持,认真采纳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滁州建设崭新篇章。

2024-01-12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1月11日在滁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6727.html 1 3 关于滁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