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4日
第A06版:副刊

襄河之滨仰大师

□刘传汉(来自安徽省芜湖市)

我去滁州开会,专程去了一趟全椒,总想去那片土地上走一走,更想去看一看吴敬梓纪念馆。

秋日的午后,艳阳高照,碧空如洗。车到全椒,漫步在县城的马路上,宽阔而又舒适,一幢幢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记忆里的县城印象已不见踪影,真的是“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了,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问及吴敬梓纪念馆,人们不约而同抬手一指:“顺着那边河堤一直走,过桥就是。”我依稀记得,全椒县城过去除了襄河之外,并没有其他河流。一打听,这条河是20世纪80年代开挖的,目的是为泄洪,取名“吴敬梓河”。河水流入襄河,经滁河,然后注入长江。沿河堤行不多时,果然看到一座桥梁,桥栏边赫然写着“吴敬梓桥”,桥下的路牌上写着“吴敬梓路”,看来全椒人也很重视名人效应。走在桥上,举目望去,一处徽派园林建筑十分抢眼。走近一看,门楣上方悬挂着“吴敬梓纪念馆”匾额,字体苍劲有力。纪念馆依山而建,三进两厢,分为门厅、过厅和正厅,两边还建有回廊,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风格迥异,既具南方园林之秀,又有北方古建筑之雄。

在我的记忆里,吴敬梓纪念馆原来是在县城南的平顶山上,也是一处徽派建筑,我曾经在那里流连过。问及纪念馆工作人员,方知那处纪念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就被占用了,现在的纪念馆是在吴氏故宅“探花第”遗址附近新建的。探花第因吴敬梓曾祖父中榜探花而得名。

穿过门厅,登上数级台阶,便是过厅。过厅飞檐下悬挂着“讽谐寓真”四字匾额,为宋代大诗人、“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后人黄绮所书。过厅中央竖着一块二米多高的石碑,正面镌刻着鲁迅先生的手迹,是评价吴敬梓的一段话:“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转过身去,石碑背面镌刻着《吴敬梓传》。

读罢《吴敬梓传》,我忽然想到,这位十八世纪堪与曹雪芹齐名的伟大小说家,与我所生活的芜湖还有一段情缘。据史料记载,吴敬梓曾经多次到过芜湖,留有诗文。乾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50年前后,他曾经在芜湖寓居过一段时间。芜湖有一条古老的街道,名叫“儒林街”,至今犹存。据说,《儒林外史》的书名可能是受此启示而定名的。该书中的范进、牛布衣、郭铁笔等人物的生活原型都是芜湖人。芜湖过去的一些街景、风光、风俗等,在《儒林外史》中都可以找到踪迹。至今,芜湖还流传着“吴敬梓欠烧饼钱”的故事。

走出过厅,便是两大块开阔地,干净的小径,如茵的绿地,精巧的花坛……错落有致,显得宁静而又安详。正中央竖立着一尊吴敬梓站立雕像,雕像背后即是正厅,正厅内也有一尊吴敬梓像,上悬“名垂儒林”的匾额。仔细观看两尊雕像,只见他胡须飘逸,神态儒雅,目光凝重,一副愤世嫉俗的模样。

在两厢陈列室里,展陈着古今中外各种版本的《儒林外史》,被翻译成俄、英、日、德、法等多种文字的《儒林外史》,还有吴敬梓的《文木山房集》《吴敬梓研究》《儒林外史学刊》等多种研究评论书籍和文章,其中胡适先生的一段话十分醒目:“我们安徽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魁,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县的吴敬梓。”在展厅三面墙壁上悬挂着当代文化界名流大家的丹青墨宝,内容都是评价吴敬梓的,让人久久流连观赏。

步出吴敬梓纪念馆,回首看见门旁“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铜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沉思良久,不禁感慨万千。

2024-01-0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6692.html 1 3 襄河之滨仰大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