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 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

徐广友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打造“七个强省”并部署“十一项工作任务”。滁州提出要大力实施“七个强市”。滁州作为农业大市,中国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必须以“赶考”的状态,以“奋进”的姿态,以“务实”的作风,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为实现农业强省多作贡献。

一、着力“稳产保供”,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必须坚定不移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引导农民群众多种粮、种好粮,力争到2027年粮食总产达100亿斤,打造“皖东百亿斤粮仓”。聚力“扩面积”。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不断挖掘粮食扩面空间,确保粮食面积只增不减。聚力“提单产”。大力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推广高质高效品种技术,着力提高全市优质专用粮面积占比,到2027年力争提升到90%以上。聚力“建良田”。要加快推进整市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字号”试点,推深做实整市域高标准农田保险试点,力争到2027年,率先在全省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聚力“减损耗”。要牢固树立“减损就增产”意识,加快推进小型灌区建设,完成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二、着力“科技装备”,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持续推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亩均产出率,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应用。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大种质资源保护;支持和鼓励种企做大做强,培育和研发更多适应滁州江淮分水岭地区生长的农作物新品种;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力争全市农业主推技术覆盖率达95%。要加快数字农业发展,持续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提升装备水平。加快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力争到2027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加强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应用场景建设,提升全市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

三、着力“产业融合”,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要锚定“打造长三角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目标定位,着力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文章,运用“头尾呼应”,增粗拉长农业产业链。强化基地建设。要紧紧围绕优势特色农业,瞄准长三角地区市场需求,打造一批优质放心农产品保供基地。强化龙头培育。用好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平台,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链“双招双引”,引进更多的农产品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入驻滁州,引进更大的项目落户滁州,不断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强化品牌创建。围绕“土特产”,坚持品牌引领,培育一批区域公用品牌,逐步形成上下联动的区域公用品牌体系,不断扩大“滁字号”品牌影响力,提升长三角市场占有率。强化产业集聚。要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主粮、生猪、家禽、水产品、乳制品等百亿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强化区域合作。要全面落实与上海杨浦区、徐汇区合作协议内容,有序承接长三角高端绿色食品产业转移,深化分工合作、产业联动,推动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转型升级。要大力推动“滁字号”名优农产品“走出去”,总结在南京、苏州建成的滁州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运营经验,力争在长三角发达地区每年新建一个。

四、着力“宜居宜业”,加快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认真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城乡居民幸福共同体。把乡村文化建设放在和美乡村建设内容,办好“中国农民歌会”,拓展农民歌会“国字号”的品牌效应。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将农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突出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要体现农村特点,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不要把乡情美景都弄没了,不要把乡村传统文化都搞丢了。坚持农民主体,科学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强化基础建设。要聚焦水、电、路、气、网等,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要聚焦养老、教育、医疗等,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同质同标”;要聚焦网格化、一体化等,实现城乡社会治理“同向同行”,不断缩小农村与城镇的差距。加强环境治理。要大力推广明光农村人居环境“陆郢模式”,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村道硬化、绿化、亮化,不断擦亮农村生态底色。依靠人才支撑。要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决策部署,围绕“人才培育、指导帮扶、政策保障”等各个方面,引导大学生毕业下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等,重点培育一批乡村产业带头人、高素质农民、乡村企业家。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

五、着力“富足富裕”,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中心工作,持续实施“四大行动”,力争到202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全省前列。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要持续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加快推进“以工代赈”,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实施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要坚持抓小岗促全市,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推深做实3个“国字号”改革,释放改革红利,落实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让农民群众享受更多的财产收益,力争到2027年全市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60%以上。实施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创建“一岭分江淮、一道看滁州”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培育更多的乡村休闲示范县、示范园区,不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施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支持补贴政策和农村各项保障制度。

六、着力“争先进位”,强化法治保障监督。围绕年度工作目标,发挥法治强保障,监督促落实的重要职能,奋力冲刺四季度,确保“全年红”,推动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在全省争先进、创一流。抓好经济运行监测。聚焦一产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规上农产品加工业等主要经济指标,加强跟踪监测,融监督于推动中心工作中,督促农业农村、统计、国调等各部门,强化日常研判预警,对上沟通对接汇报、争取支持,对下强化指导督导、抓好调度。抓好年终各项考核。坚持以考核为“指挥棒”,督促农业农村部门紧盯省政府绩效管理考核、专项考核、督查激励考核,逐项固强补弱、锻长补短,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各项考核持续争先进位。抓好法治建设保障。市人大应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紧扣“五大振兴”,重点围绕保障粮食安全、乡村治理、涉农领域重大政策落实等,加大履责情况执法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确保年度各项重点指标、重要任务、重大项目全面落到实处。 (作者系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023-12-1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4676.html 1 3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 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 /enpproperty-->